分类: 咖啡时光 |
90后,是从电影作品来讲,虽然迈进二十一世纪已经七有八年,按照影视作品的影响滞后十年来算,九十年代的影片应该是影响我们这代人最深的影片。而且目前看来,在迷雾褪去后,九十年代也是电影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至少在国际化方面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越来越接近一种世界语言。当然,辉煌背后必定是衰落,意大利、法国、德国,这些曾经的电影王国都在无法挽回的失落,二十一世纪,我们还在期待。去年嘎纳60周年特别策划的33位导演短片集锦《每个人自己的电影院》,看得我有些丧气,我就知道会是一帮“老家伙”在怀旧。按照开始执导的时间先后,都拿出来晒一晒吧。所列的十二位导演(严格来说是十一位),按照个人观影经验,从原创力、影响力、风格化与作品的一致性出发所挑选,仅供参考。
1.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
1935年4月出生于希腊,1968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流浪艺人》(1975年)
《赛瑟岛之旅》(1984年)
《养蜂人》(1986年)
《雾中风景》(1988年)
《尤利西斯的凝视》(1995年)
《永恒与一天》(1998年)
《哭泣的草原》(2004年)
安哲罗普洛斯开始执导的年代,正赶上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那是费里尼、伯格曼创作的高峰期,如今,老一辈里就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坚持创作,坚持长篇叙事,六十多岁了依然拍出强有力的作品。少有的凝重悠远镜头,对严肃命题的探讨与充满诗意的哲学沉思,随着诗意电影的逐渐消失,无论对于希腊,还是对于全世界,他的作品都越来越弥显珍贵。
2.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1940年6月出生于伊朗德黑兰,1970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年)
《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年)
《白气球》(1995年)
《樱桃的滋味》(1997年)
《随风而逝》(1999年)
《十段声明的律动》(2002年)
《航向幸福的旅程》(2005年)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将伊朗电影打入了世界电影体系,被誉为伊朗电影之父。即使没有接触过阿拉伯文化,不懂得阿拉伯语境,也会被电影中的自然和真诚打动。阿巴斯喜欢将镜头摆得很远,然后慢慢移动,在《随风而逝》里将开车上山打电话的镜头甚至重复了三次,通过审视日常,审视土地与生命,阿巴斯掌握了世界共通的语言。
3.
克里斯多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1941年6月出生于波兰,1975年开始执导。
1996年逝世。
主要作品:
《影迷》(1979年)
《十戒》(1988年)
《两生花》(1991年)
《蓝》(1993年)
《白》(1994年)
《红》(1994年)
尽管九十年代只留下四部作品,基耶斯洛夫斯基依然是九十年代也是整个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对人性光芒与缺陷的思考,对生命的悲悯与关怀,对光影色彩的把握,“最有才华的导演”并不足以评价,十多年过去了,由他带来的空缺依然后继无人。
4. 大卫.林奇(David Lynch)
1946年1月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1977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象人》(1980年)
《蓝丝绒》(1986年)
《我心狂野》(1990年)
《双峰》(1992年)
《斯特雷特的故事》(1999年)
《穆荷兰道》(2001年)
《内陆帝国》(2006年)
《内陆帝国》是我看过除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之外完全不明所以的影片,大卫林奇给世人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作为电影生涯的结束,这是他的惯用手法:诡异与神秘,永远让人捉摸不透。恐怖是渲染的,恐惧却是内心的,对神秘与恐惧的捕捉,对人心深处隐蔽的暴力探索与大胆表现,大卫.林奇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影人,我不觉得是超现实主义。
5.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
1953年出生于意大利布鲁尼科,1977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红色木鸽》(1989年)
《亲爱的日记》(1994年)
《三生一死》(1996年)
《两个四月》(1998年)
《儿子的房间》(2001年)
《费里尼全记录》(2002年)
南尼.莫瑞提高出伍迪.艾伦的地方在于他的幽默与机智有着纯客观写实作为基础,如同《亲爱的日记》中所作的求诊记录,可以向你保证:绝对真实。这使得他在面对严肃命题时不会显得矫情与乏力。如此诚实的面对自己,如此诚实的面对生活,有时的确令人无法忍受,可生活,它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所以看南尼.莫瑞提的影片,反而让人找到生活的热情与勇气。
6.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
1954年11月出生于南斯拉夫,1979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爸爸出差时》(1985年)
《流浪者之歌》(1989年)
《亚利桑那之梦》(1993年)
《地下》(1995年)
《黑猫白猫》(1998年)
《巴尔干庞克》(2001年)
《生活是奇迹》(2004年)
经过库斯图里卡出手的作品,就如同通过了国际安全质量体系认证,可以放心购买和使用。几乎拍一部作品就要获一次大奖的他,是自费里尼以后唯一具有如此巨大的创作能量并能保持高质量出品的导演,也是二十一世纪最被期待的导演。
7. 侯孝贤(Hsiao Hsien
Hou)
1947年4月出生于中国广东梅县,1980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风柜来的人》(1983年)
《冬冬的假期》(1984年)
《童年往事》(1985年)
《恋恋风尘》(1986年)
《悲情城市》(1989年)
《戏梦人生》(1993年)
《好男好女》(1995年)
《海上花》(1998年)
回想看过侯孝贤的所有电影,出现最多的场景竟然是路,《童年往事》中的路,《悲情城市》中的路,《好男好女》中的路,《戏梦人生》中的路。不同时代的人,他们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过最平常的日子,在侯孝贤看来是重要的,也是侯孝贤具体呈现的情节。很多人都觉得一个人怎么想问题、怎么谈恋爱、怎么消遣最重要,侯孝贤却从最普通的视角拍到了生活的真实毛孔。
8. 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
1956年4月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1980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犯罪分子》(1984年)
《欧罗巴》(1991年)
《医院风云》(1994年)
《破浪》(1996年)
《白痴》(1998年)
《黑暗中的舞者》(2000年)
《狗镇》(2003年)
每次看完拉斯.冯.提尔的影片都感觉不舒服,尽管这并不妨碍对导演的尊敬。这是一位喜欢走极端的导演,为了反对电影的“白痴化”,每一个主题他都采用了极其严格的表现手法,在电影探索的路上走在了很多导演前列,也因此被贝尔托鲁奇寄予厚望。由于风格化过分强烈,使得他的电影充满实验色彩,不像是拍给普通观众,而像是拍给内行的导演看。不管喜不喜欢,这是一个所有以后的影人都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导演。
9. 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1951年9月出生于西班牙,1980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斗牛士》(1986年)
《欲望的法则》(1987年)
《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1988年)
《捆着我,绑着我》(1990年)
《高跟鞋》(1991年)
《活色生香》(1997年)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年)
《对她说》(2002年)
阿莫多瓦的电影是色彩绚烂的,这从他每部作品的片头和片尾就能充分感受到。精巧的构思、紧凑的叙事与大胆热烈的表现使得他的电影世界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以刻画欲望扬名的阿莫多瓦可能是少有的乐观主义者,尽管他电影中的主人公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未长大的孩子。一个表现欲望强烈、永远不会令人乏味的导演,没有理由不被期待。
10/11. 乔尔.科恩(Joel Coen)
& 伊桑.科恩(Ethan Coen)
乔尔(1954年)、伊桑(1957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
达州,1984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米勒的十字街口》(1990年)
《巴顿芬克》(1991年)
《冰血暴》(1996年)
《谋杀绿脚趾》(1998年)
《缺席的人》(2001年)
《老无所依》(2007年)
“金字招牌”科恩兄弟是美国独立导演的代言人,其稳扎的功底和精湛的电影表现力,很多电影人都望尘莫及。意外凶杀、黑色幽默、残酷暴力都在严密的布局下稳步推进,通过在极端条件下对人性与道德进行考察,冷静中往往潜伏着恐怖,科恩兄弟玩的是高智商刺激性游戏。
12. 北野武(Takeshi Kitano)
1947年1月出生于日本东京,1989年开始执导。
主要作品:
《凶暴的男人》(1989年)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1991年)
《奏鸣曲》(1993年)
《坏孩子的天空》(1996年)
《花火》(1997年)
《菊次郎的夏天》(1999年)
《座头市》(2003年)
北野武是日本继黑泽明之后的重要导演,有着旺盛的创作力和惊人的电影表现力,对同样题材的挖掘,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关于北野君及其作品,以后还会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