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1995年卡索维茨2003年古斯梵桑特 |
分类: 咖啡时光 |
在我的看片印象中,94到97这几年似乎是最后一次电影佳片迭起的时期,2002年以后,好电影逐渐寥寥。1995年的嘎纳电影节便很不寻常,《地下》、《尤利西斯的凝视》、《仇恨》、《玻璃情人》、《好男好女》、《艾德伍德》、《白气球》等影片都是难得的佳作。无论题材、风格、技巧还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辉煌高度,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整齐的高质量。2006年,大卫林奇在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领奖台上郑重宣布“电影已死”时,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当回事,因为观众的热情依然在高涨,不断扩大的电影渴求正在催生电光幻影的另一个璀璨未来,那将是一个金光灿烂的未来。
马修.卡索维茨这一年28岁,拍过两部电影,他摘走了最佳导演,当然很多人不服气,可他实在太年轻,年轻到足以让一些人沉默,也让一些人欢呼。这一年,当然也是法国评委居多。影片在一场暴乱中开始,在 Bob Marley 的音乐中展开节奏,最后在一声枪响后结束。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影片在一声枪响中开始,最后在一场暴乱中结束。黑白色彩,从头到尾可以用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到目前为此,感觉还不错”。这句话,既适合一个悲观主义者,也适合一个乐观主义者,真是生活的真谛。它是一个从摩天大楼跳下的男子在坠落过程中想到的。
仇恨有时是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可以没有对象,却真实的存在。你并不知道仇恨的具体是什么,但仇恨却每天都存在,存在于日常接触的每一个目光,每一句言语。这是一种不安的状态,也是叙述电影的最佳状态,因为你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影片中每一次出现的钟点,都将这种不安推进,让人感到紧张,甚至不适,直至高潮的到来,但这并不是希区柯克。
这只是一种写实,带有煽动性的写实,在向真实逼近的过程中,它摒弃了色彩和光线,也没有配乐。这让人有些害怕,甚至产生焦虑,因为主角都是热血青年,被社会忽视,整天游荡,无所事事,他们随时可能爆发,也什么都可能干的出来,而他们又是如此真实的存在,你不可遏制的想要让他们有个结果,这种张力支撑了整部电影。当然,最后的结局,总是令人意外的。卡索维茨拍完这部电影后,又接着当他的演员,出演了《第五元素》、《天使艾美丽》等卖座影片,大概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个出色的导演。
另一种写实是古斯.梵.桑特在《大象》中的手法,它没有风格,却是最凌厉的风格。《大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焦点,从头到尾,人物交错出现,线索交错暗示,导演企图将一件事情的整个经过用拼图的方式再现。于是不断出现翻来覆去的位置变换,直到拼图最后完成,才得以看到完整的模样。也只有看完第二遍,才明白每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其中的含意。78分钟,一份完美的答卷。
大象的隐喻很真实,电影能够一直吸引观众,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想要一览生活的全貌。因为真实的个人生活虽然能够自明,但真实的社会生活却永远是迷雾,我们都是并行其中的蚂蚁,看到的只是一个二维世界。唯有在电影中,我们了解到生活的本来面目,每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从某一刻开始,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这是生活无法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生活永远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平静的画面下,一切都正常有序的进行着,没有任何征兆,晴朗的天气,贝多芬的奏鸣曲永远能给人宁静。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只能说:到目前为此,感觉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