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喜欢黑联想?
(2018-05-16 18:11:37)
标签:
联想 |
分类: 管理类文章 |
为什么有人喜欢黑联想?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我最初的职业生涯在联想渡过,时间并不长,却有些久远,是十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是我第一次在这种氛围浓厚的公司工作,感觉很好,当然,那时的联想也正徘徊在危险的边缘,多元化初现问题,内部大企业病引人关注。作为一个基层员工,遇到很多困惑和问题,怎么办?我投入极大的热情在思考这些问题上,现在看来无非是一些管理问题,内部政策问题、浪费问题、文化认同问题。可惜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最后把目光聚焦在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希望学校可以给我一个答案。辞职、学习,再回首这些问题,可能有些幼稚,却也增加了更多困惑。
后期的职业生涯与联想也曾有过交集,对联想的研究不可谓不用心,只不过从一个内部人变成了一个旁观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联想的确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焦点型企业。它不仅仅生产产品,还打造人物、制造话题。最早企业研究的书就是写的联想,它很善于把企业文化向外部传播,善于包装自己。同时,联想的发展也造出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领袖柳总。
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善于制造产品,但不善于制造话题和人物,如康师傅这样的消费品企业,我们只的是在喝它的水和饮料,其他几乎一概不知。
联想的产品也是消费品,电脑、手机,产品属性使得其必须加大宣传,搞宣传也是高手,不仅仅宣传产品,更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品牌传播。这就使得联想的品牌形象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十分丰满,可挖掘的信息也就很多。
这种传播对于品牌认知而言是个好事,可也就把联想推到了公众面前。当那些文化的故事一遍一遍讲的时候,一遍一遍重复的时候,难免变味,难免有些取舍。最终人们津津乐道的可能是倪柳之争、孙宏斌事件。
中国人唯恐天下不乱,喜欢用言语的暴力挑战权威,当联想高歌猛进,当柳总封神登坛的时候,其实也是暗潮涌动之时。物极必反,在发展中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很容易被掩盖,可一旦出了问题,这些问题会集中爆发。
应该说,联想的国际化之路并不顺利,收购THINKPAD似乎辉煌了一段时间,但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大的问题则是业绩下滑,联想手机崩盘,小的问题则是消费者体验到的品质下降。
我想这里的一部分人可能是失望型的,很多没有具体接触过联想的人都会很尊敬联想,把其当做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但当出了这种那种问题的时候,这些人首先可能是失望的,而对于联想所代表的老牌企业群体可能产生一种更深的失望。这种期望和失望的对比,很多人可能会由粉转黑,只不过不是黑的主力罢了。
而另一些人则是那些专门挑战权威的,所谓中国的文人多是这个类型。他们会详细研究联想,但这种研究不是借鉴,而是为了找到问题,找到破绽,最终证明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自己比联想那批人聪明的多了。希望通过一支笔,获得超越联想的满足感。这种心态虽然是扭曲的,可这样的人确实不少。他们在公开场合生动的说明联想不行啦,以发现了超越联想的基因等等自居。而现实确实也给了一个牵强附会的例子,那就是华为。大多数攻击联想者,无非是:我们早就看出来了,“贸工技”就是一条错路、邪路。’
这种文化的劣根性,使得拆台者永远很多,一直在那里等待机会,不得不佩服其耐力,以及其战胜这种权威获得的满足感的恶趣味。这样的人也许天然具有魅力,极端化是人类魅力的第一源泉吧。
在中国,共赢的思维确实很难,中国人最喜欢的似乎是零和博弈,是看不得你好,是我不好你也别想好,是别人失败我鼓掌,和我八竿子打不着的我也想看笑话。即使华为这样以技术领先,在海外攻城略地者,在哪里挖掘小道消息,随时准备黑一把的也有很多。如近期的中兴事件,各种解析、咒骂和幸灾乐祸充斥在网络上。
这些也许就是中国很难建立一个特别良性商业环境的原因吧。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致命的影响,想出现所谓的百年老店将会十分艰辛。所以很多人会说,做企业难,在中国做企业更难,你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甚至于十三亿人都是你的利益相关者,不都是你的客户,也有很多人是在背后窥伺机会等着捅你一刀的人。
关键是,这些人捅出刀子后,会十分的快乐!
前一篇:小民的乱中取利
后一篇:组织权威、规则及其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