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而不见是管理的最大问题

(2015-01-24 11:22:11)
分类: 管理类文章
视而不见是管理的最大问题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在某企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管理现象,可以称之为“视而不见”,职能管理者对于很多管理事项视而不见,这将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一、研发投入的视而不见

该企业的各事业部有多个研发部门,并且在公司层面设立了研发基金进行研发投入。同时,在在事业部层面,事业部也可以决定对某些产品进行研发,研发的投入由事业部来出钱。

也就是说公司整体的研发投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公司投入,一部分是事业部投入,这在公司是无人不知的事实。但在管理上,事业部投入的研发资金无法管理,财务也没有单独记录核算,公司在向外上报研发投入方面,仅仅包括了公司投入的部分。由于该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为了保住高新技术企业的身份,其研发投入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并且要不断增长。由于只记录了公司层的研发投入,所以公司职能向政府机构上报这部分,事业部层面的投入则无法统计。

这明显与事实不符,可管理部门却以非我们的管理范围为由,不去解决此问题。

该公司目前按事业部管理,假设公司的事业部都成为了A\B\C子公司,在子公司独立核算的时候,各子公司必然记录自己的研发投入,而母公司也会有一定的研发投入。那么在整体研发投入不变的时候,只是把事业部变成了子公司,公司整体的研发投入就多了一大块。可事业部和子公司的结构安排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没有大的结构区别,关键就在于管理部门对这部分研发投入视而不见,各个事业部的基层管理者对此是了解的,但公司却不了解,基层管理者希望规范这块投入,但公司管理部门却无法提供支持。只有在子公司的时候,管理部门已经归事业部(子公司)领导者支配,那么这块投入也就规范了。

这种管理的视而不见有时是能力问题,有时则是责任心问题。再有就是各事业部负责人有时也不希望你来管,因为管理往往带来控制,同时,财务部门也会因此增加核算的难度。

二、员工劳动量管理的视而不见

为了更好的评价员工的工作,一个最基本的依据就在于工作量。为了规范工作量的统计工作,也为了执行公司统一的奖励政策,公司引入了工作量记录的信息系统。

可引入工作量记录系统的部门是业务运营管理部门,他们的管理思路是达到30万的业务才由他们管理,其他的由业务部门自己管理,这种授权管理的思路没有问题。但如果说工作量记录系统只有达到30万的业务才能记录,30万之下的项目不能记录工作量就是问题了。如果这个工作量记录系统只是为了评价重点业务用也没有问题,但关键是,这个工作量系统要作为全员核算奖金的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做30万以下业务的员工没有记录工作量,公司对部门上报的工作量又不认可,会导致公司不承认这部分人的工作量,这部分人也就没有奖金。

你问工作量管理部门,这些员工干活了吗?干了,可就是没有工作量。这是典型的管理的视而不见,为了自己的方便,没有看到员工的贡献。这对员工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也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公司引导大家做规模大的业务没有问题,但不能说不承认员工做出的工作,可以在考核上区别对待不同规模的业务,可不能说那类业务就是0。

分析到这里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其实很多员工还在做研发、售前等工作,这也有工作量,但问题在于,由于没有主导管理部门,这些工作量也就得不到公司的承认,考核中也就没有,这种政策的明显缺陷,管理部门很清楚,但为了好操作,只有视而不见。

再有一种和工作量相关的视而不见就是,一些人员做多个业务,或者兼做业务和研发,在工作量统计时,由于平台不一致,一些工作量的记录会超过逻辑的范畴。如有的员工工作量超过150%,也就是说每天都在加班,每天工作12小时,其实不然,这是员工工作量记录的问题。但这些钻了制度空子的员工就占便宜了,对于只做一个业务的员工而言,就是十分不公平的。

三、视而不见者也是一刀切者

你对视而不见的管理部门提意见,他会说,这是为了你好,我管了,你受得了吗?一个20万的业务,让你做的了2000万的业务做的一些样规范,这可能吗?光程序就耗死你了。

可见,这些管理者不仅仅视而不见,还搞一刀切,如果要我管理,就是这种管理方式,不管你其实是最大的仁慈了。

如果视而不见和一刀切的管理者结合在一起,那么你就无法批评他了,因为这就会进入一个逻辑的循环之中。

四、视而不见者不会有大局观

视而不见者在管理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专业化的姿态,为何要专业化,专业化就是一种更大的视而不见。这种视而不见只看自己部门内部的管理工具,但不管别人活别的部门。例如前面说的基于工作量的考核,这种考核不是工作量部门的责任,有人没记录工作量又关我什么事呢?考核没有这块工作量,这是考核部门的问题,不是我记录工作量的问题。

这种视而不见者靠专业化伪装自己,一定会把其他工作不断的往外推,把责任也会向外推,并且会有专业化做事的堂皇理由。甚至会拿着这种因其引起的后果去批评别的部门,俨然成为受影响员工的代言人。

五、正常的管理是把例外降到最低,优秀的管理是一种平台化的管理

在设定管理制度时,如果有例外因素,我们要尽量把这种例外和不确定性降低,并且力求让规范性的东西可以自动跑起来。例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事项,那么可以由基层决策,但更多的是大事项,要由高层决策。

但那喜欢方便和可裁量创造的管理者而言,他们会尽量把规则模糊化,或者说让他们打一打就好了,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管理思维,而非规范化的管理思维。

优秀的管理应该是平台化的管理,管理者要成为平台的维护者,在平台中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管理手段,并尽量囊括各种可能性,以提高平台的管理柔性。

总之,视而不见是管理的最大问题,很多职能管理者都会乐此不疲,他们这样就有了看热闹的机会,就有了保护自己的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