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视:业务失焦的风险

(2014-12-24 16:20:30)
分类: 产业类文章
乐视:业务失焦的风险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乐视网从12月18日开始股价跌跌不休,12月22日,乐视跌停,12月23日继续下跌3%,虽然短期的股市震荡也属正常。但我们考察乐视的业务及发展方向,不得不说乐视目前的局面和其业务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两年前的乐视并不出名,但深深的扎根在互联网视频领域,虽然比规模大得多的优酷等仍有差距,但却通过手握大量版权,踏踏实实做内容已经率先实现了盈利。可见,通过定位和业务聚焦,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已经实现了盈利。

但互联网的竞争准则往往是只有第一名、第二名才能生存,其他的则很难。同时,互联网平台化竞争的硝烟扩散的越来越猛,没有自己的平台,没有生态系统很难在互联网领域长期生存,而颠覆与跨界也成为互联网模式的主要手段。

乐视通过自身的版权有时,大力冲击硬件领域,退出乐视盒子和乐视电视,成为了依托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典范,围绕“版权+媒体平台+硬件”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圈。这种布局初见成效,2013年6月,乐视市值就已经超越了优酷,正是其高调进军智能电视领域的回报。

审视乐视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其业务的基础主要来自于对视频版权的布局,2010年,乐视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版权分销商,版权收入也超过了其视频点播收入。但2012年兴起的视频网站并购狂潮后,大型视频网站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增强,版权回报开始缩水。乐视也开始重构自己的商业模式,向硬件领域进军。

无论是做乐视盒子还是乐视电视,与视频资源整合的思路一直没有变,虽然在做乐视电视时受到了普遍质疑,乐视的资金链也绷得很紧,但乐视确实通过电视打了一场翻身仗,股价飙升,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

虽然乐视发展较好,业务也一直聚焦在视频相关领域,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了自己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但在互联网视频激烈的竞争之下,乐视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没有弱点,如视频内容领域一直面临更加严峻的监管,乐视盒子被下架其实就是一种反映。目前也不好判定未来的乐视电视是否会受到波及。同时,乐视的资金问题一直十分棘手。

乐视在创业板上市,其融资环境并不好,融资容量有限,难于支撑乐视越来越大的胃口。而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已经把持有的股份44.21%的大部分用语质押融资,已经质押34.31%。而这种质押大部分是在乐视股价高位时进行的质押,随着乐视股价下跌,贾跃亭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再加上贾跃亭生病住院等原因,虽然乐视高管不断增持乐视股票增强信心,但乐视似乎仍然难于止跌。

从战略角度看,乐视的第一桶金来自于聚焦与版权视频领域,第二桶金则来自于乐视电视,并构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乐视的发展其实是聚焦与适度融合的胜利,无论是初期的单一视频内容,还是后面的“版权+媒体平台+硬件”模式,都是围绕内容核心在做文章。但2014年初,乐视就已经透露出了造互联网汽车的雄心,7月北汽集团提出为乐视造乐视牌的汽车,12月更是公布了乐视“SEE计划”,计划将重新定义汽车,通过完全自主研发,打造最好的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建立汽车互联网生态系统。

虽然乐视进军智能电视领域证明了自己的选择,但进入汽车领域并不明智,因为乐视原有的核心业务并不能与汽车产生协同效应,如果乐视造汽车,其实是背离了业务聚焦的原则,公司定位将会出现分裂,内部资源也难以平衡。所以说,即使贾跃亭有造车的雄心,也是其作为投资人的行为,而并不应成为乐视的选择,乐视品牌已经深深烙上了视频的印记,和汽车基本没有关系。

乐视不仅仅是因为造汽车而造成业务失去焦点,更大的疑惑也在于其本身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根本无法支撑汽车制造业务,很多玩跨界的互联网企业都有核心业务为其跨界行为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乐视的核心业务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于仍处于危机之中。

如果乐视仅仅是为了讲一个更好的故事,提振视频故事已经老旧的现状,则这个故事似乎也很难说的圆,并且会给投资人带来原有业务失焦的疑惑,给消费者对乐视的认知带来混乱。

总之,乐视面临着业务失焦的风险,并且已经开始影响到原有业务的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