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如何侵蚀核心业务?
(2014-12-14 16:37:19)分类: 管理类文章 |
多元化如何侵蚀核心业务?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创业企业往往经历创业的机会阶段,并发展出核心业务,到战略聚焦阶段。战略聚焦后的企业,其核心业务的成长难度更大,但随着业务视野更加宽广,将会面临着较大的多元化诱惑。但无论是创业阶段还是成熟阶段,多元化都可能对核心业务造成侵蚀,侵蚀的结果往往造成企业很难做大,更难树立行业地位。
企业发展的初期看,其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机会,这些机会也是创业成功的保障,但如果企业希望抓住所有机会,其必然面临很大的而经营困难。因为创业期的企业资源有限,因此必须对资源进行识别,找到最适合发力的领域,专注于此,快速形成核心能力。在此阶段,尤其是依托客户信任创业者,其往往在客户身上衍生出众多机会,如果不加选择,哪怕自己也确立了核心业务,其他仅仅是辅助业务,这些多元业务也将会侵蚀核心业务。其原因在于,这个阶段无论是人才、资金、技术都十分有限,创业者的经验也不足,多元化将分散企业资源和创业者的精力。
对于创业者而言,关键在于集中资源于精力,靠专注来补各方面不足的短板,以专注消除企业内部资源平衡造成的牵制。所以说,过早的多元化会使得核心业务受到影响,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面前,这种影响很可能致命。
另外一些企业,其发展期的多元化是有意为之,因为核心业务增长乏力,企业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希望在核心业务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其他业务还可以贡献增长。这种多元化主观意愿很好,但结果往往不佳,企业会发现多元的业务往往只能贡献收入,但很难贡献利润,甚至于要靠核心业务输血。同时,核心业务的负担更重,其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其结果往往是企业失去聚焦,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核心业务时什么,消费者的认知也会逐步混乱。这样的企业要么走向衰亡,要么开始暮气沉沉。我们看到成功企业往往都有其核心业务定位,消费者的认知也较清晰,而另一类企业不知道做什么的,只是感觉还行,其逐步会为消费者忘记。这类企业我们也可以成为小老树,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却开始出现大企业病,失去了方向,只是靠各项业务勉强维持。
多元化会侵蚀核心业务,不仅仅在于资源,也在于管理体系,不同的业务往往具有与其匹配的管理体系,在多元化之下,各级管理者为了简化管理往往使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在初期可能适用于核心业务,但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增加,将会不断对其进行调整,结果往往是不适应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匹配度也不断下降。但企业依然需要有一定梯次的业务布局,这要求企业要有与之匹配的管理模式,事业部、子公司制是一种普遍的选择。
企业成熟阶段,核心业务已经确定,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也已经定型。这时,如面临多元化机会,一般要看多元化对核心业务的侵蚀程度和互补程度,多元化布局必须谨慎。但随着企业对股东回报的增加,其多元化可以实现一种投资导向的多元化,而非经营管理导向,这种多元化只是借用核心业务有限的财务资源,不涉及到其他资源,同时,通过投资子公司的方式运作,在运作和品牌上都实现与原有业务的有效切割。随着对于多元化业务的认同,企业可逐步增加投资的力度,而非运营的整合。但对于那些促进核心业务发展的小型创新业务,倒是可以不断地融入到核心业务之中,如思科的并购一直遵循这样的思路。
总之,多元化可以作为一种投资策略,但不宜作为一种经营管理策略,对于核心业务而言,无论什么阶段,大多数的多元化业务都会对核心业务造成侵蚀。侵蚀的程度问题其实是核心业务定位的问题,可能比较窄,也可能比较宽泛,定位成功与否对于消费者认知和企业资源配置十分重要,这个话题超出本文范畴,可待后续讨论。
前一篇:金山战略转型:聚焦与子公司化
后一篇:文化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