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瑞敏所谓的三个颠覆存在吗?

(2014-08-25 17:25:56)
标签:

互联网思维

张瑞敏

海尔

分类: 产业类文章
张瑞敏所谓的三个颠覆存在吗?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张瑞敏在8月23日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大师课堂”中提出了互联网的三个颠覆。认为原来传统的成功的做法,今天可能都不适用了,尤其对分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重点针对了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的理论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张瑞敏首先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不灵了,因为互联网带来了零距离,零距离是变以企业为中心为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就是要定制,要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变。

其实张瑞敏的这种判断过于绝对,以用户为中心本来就是多年来企业的一种提法,互联网无非是强化的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现实,进一步拉近了企业与用户的距离。但泰勒提出的分工与效率并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成为了基础,并非关键成功要素。原来你的效率提升可以增强竞争力,但现在效率提升之外,还必须有更好的用户价值才能提高竞争力。因此,泰勒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成为了基础,其实基础更加重要。就像我们说的,你卖食品第一是要可口好吃,其次再谈什么其他价值。可选管理就是这样,首先你必须有,必须要让你生产产品更高效、质量更好,其次才是其他价值。所以说,并不是科学管理不重要,而是科学管理更重要,但在大家同质化的情况下,已经不是决定力量。但假如你不是同质化,而是比所有人质量都差,那何来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主张呢?

张瑞敏过于强调互联网思维对科学管理的颠覆,其实不是没有历史路径,如营销学上的产品阶段、推销阶段、营销阶段的发展就是如此。无论营销如何进步,产品质量好都是基础,知识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的差异越来越小,才会造成其辩称非决定性因素,但其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基础必须有的东西。

张瑞敏还认为互联网时代就是去中心化,没有领导。这其实又是一种片面的主张,其认为员工的领导是用户,因为你和用户直接对话,所以把韦伯的科层制也颠覆了。

其实去除科层制、组织扁平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但无论如何的扁平,最后的中心化依然存在,只是强度不同罢了。去中心化不是没有领导,而是领导充分的授权,但授权的结果是把自己授没了吗?显然不是,从管理上讲,无非是把强的运营管控向投资管控的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授权放权的推行,中间层级的减少也就成为必然,那么我们说层级减少不是没有层级。有些企业为了体现这种管理转变,不会画出层级式的组织结构图,但其层级依然存在,哪怕仅仅存在创始人和员工两个层级也不是没有层级,即使员工和创始人合二为一,其实层级依然存在。那么其实就谈不上颠覆科层制,无非是变化了科层制的内涵,或者说由于互联网通讯技术的革命,大大简化了层级制。

张瑞敏又提出了所有资源不是在你内部,而是在全球,这简直存在误导,使用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其实取决于资源的效率与成本,并不是外部的资源就是好的。其实企业组织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更有效率的聚合了一定的资源,如果所有资源都在企业外部,那么企业存在就已经没有意义。我们可以用全球的资源,但不是必须用全球的资源。当然,那种只看内部的短视主义也并不可取,视野必须要放到全球来调动资源为我所用,但并不等于所有资源在全球。

当然,张瑞敏这种颠覆论无疑是夸张的,但结合海尔处于变革十字路口的现状看,说一些绝对的话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太过理性可能会倾向于保守。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有时作为领导者就是要有这种偏执的劲头,取法其上只得其中,这也许是偏执的道理吧。

总之,从理性的角度看,张瑞敏的说法显然漏洞百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这正是一个善于鼓动的领导人的独特话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