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海丰Marco
王海丰Marco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68
  • 关注人气: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刺激”并非一个好术语

(2014-08-03 16:14:29)
分类: 经济类文章
“微刺激”并非一个好术语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2014年,“微刺激”似乎成为了一种政策的主流,其词频繁见诸于报端。但我认为“微刺激”并不是一个好的政策术语,不仅仅有时民众搞不清楚,甚至为政者也会有模糊或滥用的倾向。

其实经济刺激政策往往是一揽子工具的应用,并且有些见效快,有些见效慢,甚至经常会事与愿违。那么我们就很难定义“微刺激”,很难说哪些政策属于“微刺激”,哪些不是。由于难于定义,也就增加了公众对政府政策的了解能力,也增加了政策解释的难度。当然,模糊化处理,或者说,靠词汇的异议来遮挡真实的意图倒是可以为之。但对政府而言,政策的透明性很重要,在经济领域更是如此,因为大量的机构与企业需要根据政策的变化制定决策,这都需要很明晰的政策表述。

“微刺激”术语术语对刺激的一种解读,但这种解读是不完整的,因为其仅仅解读了刺激的一部分意义。如果需要解读完整,可能还要解读什么是“中刺激”、“强刺激”,甚至是超强刺激的意义。其后则是一系列政策工具手段的捆绑。本来对于刺激政策解读的方式来自于工具选择和强弱判断,这种提前的判断不能不说其实是混淆了公众的判断力。

而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我们的政策工具可能更加模糊,甚至于可能会挂着“微刺激”的招牌行“中刺激”之实。使得公众对政策的判断失去标尺。

同时,“微刺激”也可能混淆政策解读能力,因为公众对于一些概念性的词汇往往会形成刻板印象,而不是分析具体刺激政策工具的应用,而本能的认为其政策如何如何。其实我们已经看到,“微刺激”词汇的流行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很多不懂得宏观经济的人士也开始评论起经济政策如何如何了,因为这种词汇给予他们在务虚的层面讨论经济政策的可能性。但在这种信誓凿凿的评论之下,很可能会掩盖住一些真正专家的理性声音。

所以说,我认为“微刺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术语。希望我们应该回归到刺激的本质,或者说刺激的具体手段与工具的选择,而非对似是而非的概念太过热切,这无论对分析者,还是公众来说都有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