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景会否更糟?
(2014-03-25 16:10:13)
标签:
财经 |
分类: 城市类文章 |
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景会否更糟?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讨,这次上升到国家战略,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是更好,还是更糟呢?
我们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以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为样板,也一直希望环渤海也能出现这样的活力型产业带。但我们吧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北京的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辐射力不强,天津及河北的发展和北京没有实现融合,没有增强地区活力。早些年甚至有环北京贫困带的说法。
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来看,核心在于分流北京产业,推动天津和河北产业的发展。但在这种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下,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该区域经济将会获得较快的增长,其实北京每次释放处要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发展的意愿都会带来周边产业密度,尤其是房地产密度的增加。
当然,这也是首都核心效应的释放,带动周边的发展无可厚非。但我们回头看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些初衷和做法,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如有些人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要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而城市病的引爆点是北京的雾霾。但雾霾的形成不仅仅和北京有关,其主要还是与整个华北的污染有关。
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逻辑看,污染的原因就是发展,哪里发展的快,哪里的污染就比较严重。因此,如果京津冀一体化可以带来区域的快速发展,其另一个结果将是带来华北地区污染的更加严重。因此,这种逻辑不可能解决北京的污染问题,反而要增加污染。
当然,有人可能会认为,北京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可以成功转移出一些污染企业,降低城市容量,这种产业转移既可以带动周边发展,也可以降低城市内部的污染源。但事实的结果是,虽然北京市迁出了很多重污染企业,但这些企业大多落户到了周边,从区域污染的总量来看,并没有实质性降低。甚至于污染企业迁走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污染企业的土地上,集中了更多的产业和人口,污染的程度并不一定会降低太多。
我们可以举一个首钢搬迁的例子,首钢搬迁到河北唐山、秦皇岛等地后,其留下的土地很快就入驻了新的产业和住宅楼,从迁走产业控制人口的思路看,人口并非减少,而很可能是增加。对于污染不好评估,但至少从结果上看,北京一直在外迁污染企业,可污染却是一年比一年严重。
我们又看到所谓别经副中心的概念,把北京的一些政治和服务职能迁到保定,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必然会加快北京到保定一线的发展速度,发展的结果就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所以说,所谓的京津冀一体化还是聚焦产业发展,无论初衷是什么,结果都是无法解决现有的北京人口拥挤与污染的问题。那种认为迁出去就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切实际的,因为迁出去的空档,马上就会被其他产业与人口填不上。如果真正想解决北京的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还是要降低北京的产业吸引力,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也许会带来恶果,华北地区的淡水、电力、环境承载等已经相当脆弱,80年代天津的水都不够喝,还要去引滦河水,北京的地下水超采已经几十年。那么如果真的一体化了,真的发展了,就算产业不集中在北京,而是环绕北京,填补北京和天津之间的空白,从整个京津冀区域看,还是会给环境和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并不一定可以解决北京的人口问题、污染问题,至于河北周边能否发展的更好,也是一个未知数。
总之,我们在炒作京津冀一体化的时候,是否也要问一句,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景会否更糟?
前一篇:中海油“二次跨越”战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