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购的逻辑:联想再出手

(2014-01-24 15:07:56)
标签:

财经

分类: 产业类文章
并购的逻辑:联想再出手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联想在2005年收购IBM的PC业务后,近日又斥巨资收购了IBM的X86服务器硬件及相关维护服务业务。

从市场的角度看,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就普遍不被看好,认为只是拿到了一个非优质资产。对于这种论断,也十分好理解,毕竟,IBM放弃的并非核心业务,甚至在IBM的体系中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属于IBM甩包袱。在这种甩包袱的逻辑下,收购方失败的几率很高,并不被各方看好。但从结果看,联想在收购了IBM的PC业务后,消化的时间很短,甚至于主动放弃了一段时间的品牌使用权,带来的业务增长则是巨大的,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PC的老大。

从并购的逻辑看,别人的包袱,为何能够成为你的助力呢?这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并购业务的互补性,以及收购方能力的独特性。

从收购联想的PC看,对于IBM的运营体系与战略业务组合看,PC行业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已经不适合其对业务的基本定义,放弃该业务也是必然。如果分析IBM对自身业务的定位来看,其产品往往具有独一无二性,一直占据某个细分市场的高端地位,其能力在于技术与对科技潮流的引领,而非成本、运营与服务。因此,正是因为IBM的独特性,才造就了这种行业地位,也是这种独特性,导致IBM不可能容忍一些低盈利水平的产品。

而从联想来看,其成功就在于对客户的理解与卓越的运营能力,虽然联想学习的是HP的分销体系,但其在中国建立起的分销体系获得了很大的改进,同时打败了老师,成为了中国市场的霸主。联想的国际化也是想在国际上推广这种运营经验,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产品型公司。但国际市场较为成熟,行业也经过过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并购相关品牌与技术成为了一种最优选择。如果瞄准品牌和技术,而非市场,那么无疑IBM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这里的基本逻辑就是联想与IBM能力的互补性,一个强调技术领先,占据高端,一个则强调了解消费者,运营卓越。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次联想再度出手收购IBM的中低端服务器业务,虽然该业务IBM也已经逐步丧失定价权,已经不是其核心业务,但对于联想而言,无论是技术、品牌还是现有的市场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块业务,可以弥补联想在服务器领域,尤其是企业级市场的不足。我个人对于联想的这次并购充满了信心,应该可以弥补联想在此的短板,快速在企业IT应用领域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逐步衍生出更多的产品与服务。

因此,如果从收购的角度看,能力的互补性很有必要,如果不是互补能力的两家公司,收购很可能带来的仅仅是部分市场,没有业务和能力的提升。

但互补性的能力也有其致命的环节,那就是企业文化问题。不同能力方向的企业也就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特质。因此,文化的包容性十分重要,很多的并购都是死在文化整合上。联想在并购IBM的PC业务后,并没有强调自己文化的强势地位,而是强调了文化的融合,让两种文化可以在撞击中找到一个新的文化方向。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收购了业务,也改造了联想的文化,成为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当前所在的一家公司,具有市场能力,因为主要是内部市场,但产品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十分适合并购相关产品,并可以以市场能力养一段时间相关业务,并推动业务自身市场开拓能力的形成。但可能会受到一些机制限制,这是我们在并购中需要着力突破的。同时,通过这种市场化的并购,也可以带来文化的冲击,实现对企业文化的一种改造。当然,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很开明,是否愿意接纳这种技术型的、市场型的文化,我想我们有了这样的基础,也可以向这个方向去尝试。

同时,收购对于我们而言,也不一定只是完全的吞没,也可以是一种合作的模式,我们看到联想收购IBM相关的同时,有些人惊呼是否IBM收购了联想,因为IBM通过换股等收购方式已经成为了联想排名比较靠前的股东,IBM和联想已经成为了一种利益共同体。

如果进一步开拓我们的思路,联想和IBM有合并的可能性吗?这就很难,可以合并部分业务,但却不可实现公司的合并,因为两个公司的核心能力完全不同,甚至于相反,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尤其是对新业务的敏锐感觉很可能丧失,估计合并的结果只能是蜕变成为联想,丧失那种前瞻性的创新能力。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联想不能创新,其创新往往是基于规模与运营,而IBM的创新则主要是对行业的引领和颠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