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规划与经营计划:国资委与国有企业视角
(2014-01-13 17:43:36)
标签:
财经 |
分类: 管理类文章 |
滚动规划与经营计划:国资委与国有企业视角
作者:王海丰(Marcosir@126.com)
战略规划的编制调动的资源较多,很多企业都是分阶段编制,大部分编制五年或三年规划,这也体现了战略部门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同时各个企业一般也存在经营计划(或运营计划、年度计划),这往往与年度预算结合,体现细节。
在这种规划和计划分离的模式下,可以简单理解为规划是三五年一制定,并可以进行中期评估和调整,但这种调整一般不是对规划的整体调整,而主要是对一些具体规划目标数据的调整。
但无论是规划还是计划,其英文单词都是一个,即plan,其主要区别在于时间的长短,时间长了就是战略规划,一年的就是经营计划。
所以说,虽然很多企业都设置战略部门,但其主要工作在于各种专项研究,而非每年都要编制战略规划,如果是每年编制,其与经营计划将无法切分界限。战略部门的日常精力主要在于专项战略研究,如并购、专项业务发展、新业务驱动、战略投资等。
但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根据《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资厅发规划[2004]10号)和《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工作的补充通知》(国资厅发规划[2004]68号)的两项通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关于对中央企业发展规划进行滚动调整的通知》(国资厅发规划〔2006〕5号),正式明确提出了中央企业要对战略规划进行滚动调整,并且把周期确定为一年一滚动。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三年规划滚动调整的要求,企业三年规划编制完成后,要在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后,对后两年规划内容和主要目标进行必要调整,并研究提出新的第三年规划目标,形成新的三年发展规划。并要求每年3月完成滚动规划调整工作,并上报国资委。
伴随着国家的五年规划,如“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国资委也提出了中央企业也要编制相应的五年规划。那么中央企业其实在运行的主要是两套规划体系,一个是五年规划,可以进行中期调整,这与一般企业没太大区别,另外就是三年滚动规划,每年一滚动。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央企业为何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呢?其实从滚动规划(大部分地方其实叫滚动计划)的基本原则看,就是三年的第一年要很细,第二和第三年比较粗一点,这也是战略预测的基本逻辑。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国务院国资委其实要的并不是战略规划,尤其是对企业而言,国务院国资委要的是经营计划。如2013年,国资委要求各中央企业编制2013年的概括性的经营计划,同时也提供未来两年的发展展望。
为何说其实是经营计划呢?因为经营计划和战略规划的区别主要就是在时间段的不同,也就造成了相关方法的不同。我们打开《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其已经细化到了业务层面,如不同的板块和重点产品的规划,如果要求第一年的数据要细化,则就是经营计划。
那么就是说,所谓三年滚动规划就是一种略粗的经营计划,是国资委为了管理方便进行的一种尝试,其他企业采用的较少。如果仅仅报战略规划,如三年或五年一报,国资委对于中央企业经营情况将把握不准,因为规划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和调整,所以每年都报,主要看下一年的数据,延长两年做参考是符合国资委的管理思路的。所以说,国资委要求每年三月份上报滚动计划明显也是和企业的经营计划发布周期相吻合的。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就存在一个问题,一些企业的规划和经营计划时分离的,那么如何实现这种滚动性规划呢?其实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就是由战略部门主导,其实就是战略部门来做经营计划,最后和财务对接的接口是预算,即计划由战略部门编制,预算由财务部门根据计划进行落实。第二种思路就是由经营计划部门按年编制计划,战略部门把经营计划的数据拿过来,完成对战略规划的调整。第二种思路下可以把经营计划和预算整合在一起或一个部门。
第一种思路其实就是规划计划整合在一起,由战略部门负责运营(经营)工作。第二种思路就是由经营计划部门从10月开始带领全集团编制经营计划,战略部门根据经营计划的变化,可能要对战略的数据进行部分调整。
其实战略没有必要年年调整,否则也就不称之为战略。同时,战略的编制工作往往要调动集团所有部门,经过多轮务虚,才能形成思路,最后形成规划。如果每年如此,业务部门必然会吃不消,所以我们看到,虽然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上报三年滚动规划,但在新闻搜索中我们也可以粗略判断,大部门企业并非大张旗鼓去做战略规划的调整,而仅仅是根据经营计划数据的变化,向国资委汇报调整了数据的原版规划而已。
总之,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三年滚动规划的编制要求模糊了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区别,但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是否也要按此来执行呢?如果执行,要么战略和经营计划整合在一起,才能每年都弄这么细,要么就分开,由经营计划主导战略调整(经营没有按规划完成,自然需要调整规划)。
前一篇:部门经理流失率低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