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海丰Marco
王海丰Marco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68
  • 关注人气: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正用货币恶化经济肌体

(2013-01-31 22:48:10)
分类: 经济类文章
中国正用货币恶化经济肌体

作者:王海丰

据新浪财经报道“去年我国新增货币供应量占全球近半”,也就是说,我国在指着美国、日本等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同时,其实我们才是世界最大的量化宽松者,只不过在舆论导向下,我们还在气氛美日的超发政策,却不知自己已经把美日都抛在了后面。

这其实就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舆论形态,自己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却就此问题总是批评别人。这种现象发挥到极致的恐怕就是朝鲜了,大力宣传帝国主义饿殍满地,其实自己是全世界饿死人最多的国家。

那么,这种货币超发的结果是什么呢?从整体经济的角度看,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也确实在美欧低迷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7.8%的年增长率。但这种增长并不是新的结构、新的模式带来的增长,还是在强调政府投资的老路而已。这种强调其实使得我们更加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政府投资对资金的吸附作用,再加上整体经济环境的问题,反而挤压了实体经济转型的空间,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货币超发的核心出路在于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则正是备受诟病的经济失衡的结症所在。因此,在货币超发的大背景下,中国不仅没有利用世界性经济危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或者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反而更加依赖投资维系经济,并造成实体企业更加艰难。从货币超发的流向看,政府投资的导向的最终结果,资金主要流向少数人的腰包,造就了一批富人。从中国富豪榜中地产所占的比例就可见一斑。因此,随着货币超发,实际上是在恶化收入结构,而这也是与十二五提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向背道而驰。因此,依托货币超发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在中国十分有效,因为政府可以保证这些资金进入到实体投资领域,但其他国家不一定可以实现,因为市场经济国家投资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非政府,但企业在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投资会显得很谨慎,哪怕资金成本很低,也不一定愿意进行投资。

政府主导的货币超发流出,难于促进消费,只是在畸形的促进投资罢了,但确实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我们的经济统计数字也会比较漂亮。记得德国应对危机的办法是促进消费,哪怕是政府刺激,也是向民众发放消费券,这种资源的分配其实普惠制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到这种好处,随着消费兴起的则是产业的逐步复苏。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一种公共资源均等化的思路。但我们通过超发货币将形成两个效应,其一就是这些超发的货币的一部分会落入私人腰包,这种落入绝非均等享有的机会,而只可能是极少数人可以享有这种资源带来的利益,财富将更加集中,并且这种集中并不能带来消费。

货币超发不仅仅指超发货币会使得财富更加集中,同时也会让广大民众的财富缩水。随着货币超发,带来的一个必然问题就是通货膨胀,大众的相对购买力下降,也即大众财富缩水,国家相当于向民众收税。因此,在两大效应的作用下,将更加恶化中国的额收入结构,使得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

同时,在我们轻车熟路的用货币超发提振经济,走入的路却不一定是正途,因为我们把钱交给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而他们目前的赚钱模式除了垄断外就是投入到房地产领域。虽然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也无可厚非,但过于依赖房地产,尤其是大量国有企业房地产化,同时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都导致了政府掌控的超发货币大部分都将流入到房地产领域。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大量的制造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撑,生存都困,就不要谈技术升级和转型了。

同时,货币超发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造就埋下了金融失衡的种子,这种货币问题必然会传递到消费和金融体系之中,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随着资产泡沫水平的升高,处理这个问题只能靠泡沫破灭,但泡沫破灭的直接后果就是因其经济危机,或进入长期的经济衰退之中。可见,过于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其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结果,这些结果只能由以后的年份承担,也就是说货币超发很可能是饮鸩止渴。

我们货币超发的现象很严重,总量上已经超过所有深陷经济危机的发达国家,但同时,我们的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也不是国际储备货币,因此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将主要冲击国内市场。我们可能要问,美国总体债务水平很高,并且也实行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政策,为何没有可以面对这样的货币超发呢?因为美元是公认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的货币超发不仅对本国市场产生影响,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同时,货币超发的风向也就不会只集中在本国,而是被分散到了全世界。

因此,中国为了8%这样的高增长速度,不惜大量超发货币,置其可能的后果不顾,将为自身经济埋下一系列隐患,正在不断恶化我们的经济肌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