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地产不仅仅是建筑

(2013-01-30 16:01:18)
分类: 地产类文章
文化地产不仅仅是建筑

作者:王海丰

前天参加了中国文化力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传统建筑与文化地产”,邀请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美术、地产机构的专家进行对话交流。从对话中我感觉到,专家们基本在谈论中国文化如何应用到现代建筑上,或者说现代建筑如何扭转千篇一律的外观,更多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这种语境之下,把文化地产这种文化加地产的模式基本限定在了建筑角度,并把文化融入到建筑之中,这里的建筑主要指建筑的外观与功能如何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许是厚土机构的林总话语权比较强一些,专家们对文化地产的探讨更多停留在居住功能,也即住宅地产的范畴。

在我的意识中,文化与地产的融合,不仅仅限定在建筑角度,应该有更广的视野。文化与地产的交织,不可能仅仅是把文化融入到建筑之中,更庸俗的讲,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地产之中,也不能只是运用一些复古的建筑设计,不能只是对建筑文化的一种阐释。

首先,我认为地产就不仅仅是建筑的概念,建筑可以说只是地产静态的一种产品,而非文化的灵魂。在建筑之外,关键在于如何用,承载什么东西,这才是文化更加精深之处,也是地产更大的一种文化诉求。

其次,文化也并非仅仅孕育于建筑之中。建筑的历史是和民族文化结合的历史,但不能把建筑的历史作为文化的历史。也就是说,建筑仅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认为的把“文化地产”之文化只限定在建筑领域。

我对文化地产也不能给出明确的定义,随手搜了一下百度百科,这里给出了一个定义:

文化地产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是用文化引领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营销体系、物业服务的系统工程。文化地产是把“死建筑”变成“活建筑”的系统工程。房地产传统开发模式是以“建筑”为核心,文化和概念仅作为营销手段;而文化地产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居住理想”为核心,用文化提升固化建筑价值。

从该定义看,虽然把文化融入到了地产开发的过程之中,但其实仍然是以建筑为核心的思路,所谓的提升和固化建筑的价值,最终还是为了提升建筑物这个产品的价值,进而实现销售。因此,即使文化跳出了营销概念性包装,融入到建筑之中,也没有逃出文化作为地产增值的一种手段之意义。我想这就是对文化地产最大的局限所在。

而这种概念性描述,也不能涵盖其对于文化地产内容的解释。如其对文化地产的模式进行了粗略总结,共有如下四种类型:

1.博物馆模式:典型案例为北京798。以展览和旅游开发为主,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
2.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典型案例为后工业景观设计代表作一一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设计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3.商旅文联合开发模式:典型案例为上海城隍庙。将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餐饮结合,融入旅游。
4.开辟创意新区模式:重点为一站式体验、创意元素吸引、产业链延伸。

如果仅仅从四类模式看,其中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前述概念所描述的内容,所谓的文化融入到地产开发之中,进而促进建筑物之价值。而是文化与商业与发展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依托于特定建筑物的文化现象。并且这四种文化地产模式之中,没有哪一个是以“新唐风”等为特征的住宅地产模式,而更多的体现一种商业、旅游等理念在其中。

可见,我们谈文化地产,还没有一个相同的语境,这个概念可以被用于房地产开发商,无论是做商业还是做住宅,文化成为了其包装的概念机点缀。同时,文化也可以成为激活区域与建筑的手段,用文化来包装老的建筑物,用文化包装老的区域,也是一种文化地产的思路。

在很强大额地产商话语权之下,我们对文化地产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这种偏差甚至会干扰大众对文化地产的认知。

当前看,我们并非地产不足,而是文化不足,我们可以以文化为先导,以文化为抓手,用文化区激活地产,用文化区引领地产发展,把文化作为一种灵魂,而建筑仅仅是一种载体罢了。因此,我们谈文化地产,更关键在于文化,不在于地产,因为地产不稀缺,文化却稀少,尤其是当前,我们空有巨大空间,却没有浩瀚之文化。

我们也希望,文化可以让建筑绵延而永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