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片区规划的恶果
(2012-09-16 19:54: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城市类文章 |
城市片区规划的恶果
中国的城市无疑是最雄伟的,为什么发出这种感慨?
我前一段时间写了一篇“贫民窟是一种宽容”,提倡对城市贫民的一种关怀。反过来思考,没有贫民窟的城市无疑是雄伟的。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都很特别,在发达国家,有和城市一样美丽的乡村,如普罗旺斯,在不发达国家,有着和城市一样脏乱差的农村,如印度的孟买牛也是横行的。
柯布西埃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了“光辉城市”的设想,其主要是指:提供了一个300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除了必要的各种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有将近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的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5%。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围的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旧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这是一种典型的片区规划,除了人口数量差距比较大(毕竟是上世纪20年代)外,可以看到和中国的城市模式如出一辙。但是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早就受到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彻底批判,已经不再是国际城市规划的主流了。
柯布西埃这种城市模式的恶果是什么?他给出的是一种割裂的、刻板的城市图景,为大面积的城市片区赋予了功能,而单一功能又使得人的行为单一化。这种单一化不仅仅降低了区域的活力,更容易滋生犯罪与不稳定。对于大型功能区而言,如果是商业区,往往是白天工作的地方,到夜晚就没有了生气,也谈不上扎根社区,贡献社区。如果是住宅区,往往造成白天空空,晚上则通过交通工具运来人直接进入火柴盒子睡觉。在很多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到了晚上是不能单独行走的,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可能隐藏着很多的罪恶,夜晚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但一到白天又成了一片繁华。
政府推动的城市化有着其原始的冲动,那就是城市化的形象问题,硬件的文章更容易做,印刷在报纸上也更为漂亮。而社区混搭型的片区规划虽然更符合仍问的特质,但其经济容量必然有限。而中国的城乡差异、户籍差异、主城区与城市结合部的差异等等存在的各种二元状况,使得政府已经有了二元的思维定势,经济部门希望在面区内的每个面积都要产生经济回报,因此在规划中轻而易举的挤走了居住与文化功能。
而另一方面,在住宅地产高速发展的今天,又出现了另一种趋势,那就是一些短视的地方政府尽量增加住宅用地的面积,把规划中的住宅与商业结合的社区全部变成住宅,这就在成了住宅销售产生短期利益,而破坏了长期利益,尤其是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目光长远者则是在挤走住宅,很少有片区规划中可以实现商业与居住功能的完美结合。
近期看到一则消息,在上海田子坊的改造中遵循的是商业和居住相结合的思路。设计者黄永玉先生在不触动田子坊原有石库门格局的前提下引入了现代商业的多种元素,画廊、特色商店、酒吧、咖啡厅穿插其间,一步一景。而这里的原有居民也没有完全迁走,二楼基本保留为居住用处。结果,田子坊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狭窄的弄堂里穿梭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而躺在竹椅上睡午觉的老人和转角处哥特式打扮的模特相映成趣。
也许回归自然和谐,才是城市片区规划之根本。
(Marco写于201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