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猜疑较真不如装糊涂

(2015-06-10 11:00:53)
标签:

难得糊涂

猜疑

较真

聪明过头

杂谈

分类: 灯下漫笔

                     猜疑较真不如装糊涂

 

    网上看到一则职场故事:某局开大会时,局长批评了机关里“某些人”上班时间炒股、聊天。这种现象各处室都有,领导又没说具体人,所以大家闻者足戒,个个像没事人一样。偏偏刚考公进来的后生是个二楞子,认为局长就是说的他,觉得与其领导印象糟糕,不如主动走人,一纸辞职报告自己把自己给炒了。

    猜疑较真现象社会上很多。譬如小说里的故事,本是创作虚构的,根本没有一个特定的对象。但是,文学作品毕竟源于现实生活,小说里的人物、情节,都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串与之相似的影子,因此时常有人疑神疑鬼,若是熟人或朋友写的,更是自动对号入座,甚至向作者“讨说法”。在我看来,只要故事里所标明的地名姓名职业与我不相吻合,那就与我没有关系,无需猜疑分析自寻烦恼。没事找事自取其辱,那就愚蠢了。

    对未指名道姓的文章,即使写的就是“我”,且不乏误解之意抨击之词,也以装糊涂为上策。去年,我托一位博友办件事,他是省级机关大干部,热心地为我找人打了招呼,办那事的条件优惠了不少。可后来我因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考虑再三还是没去办,白白地浪费了人家的人脉资源。大干部体会不到小百姓的穷困,对我很不快活,写了篇博文,斥“某博友”不守信用,人品有问题。我看后心知肚明,也能理解从他视角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故既没解释也没生气,反而客气地在其文后点了个“喜欢”。姑且算我是个“不守信用,人品有问题”的小人吧,可作者没标主人公姓名,也没写我的博客昵称,我又装傻不去对号认账,那么网友们谁能知道此事与我有关呢?我这样处理,既使友情有回旋的余地,也避免了把自已卷入博客网友议论的风口浪尖。

    有些事情,装糊涂反而比较真澄清的效果好。酒桌上曾听友人讲过一则坊间传闻:某日电梯里上了四个人,一个厅长两个跟班秘书,还有一位是机关里最漂亮的美眉。厅长肠胃不调放了个闷屁,但他故作镇静地嘟哝道:“这是谁啊”,老秘书赶忙分辩澄清“不是我”,小秘书却默不作声。不久,厅长到龄要退二线了,离任前作了最后一次人事调整,小秘书被委以重任,老秘书却没戏。老秘书毕竟资深,论资排辈也该轮到他升职了,很不理解这样的安排,便托人向厅长打听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厅长说,他这个人呀,屁大个事都不敢担当,岂能堪当大任独当一面?此事也许压根儿就是个没影子的笑话,却道出了装糊涂的妙处。

    人不要太神经过敏。如果当官的看到抨击贪污腐败文章就以为是影射自己而暴跳如雷,有钱人见到仇富文章就以为有人要来杀富济贫而去报警,女士见了谴责小三文章就怀疑作者侮辱自己而去告状,身体有些不舒服就怀疑自己得了绝症不想工作,你说这日子还怎么过啊?林黛玉在贾府里不缺吃少穿,都是多愁善感伤了卿卿性命。司马懿本可生擒诸葛亮的,却因生性多疑中了空城计失去良机。这些,当给后人有启示。

    清人郑板桥先生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我觉得很有道理。人啊,别猜疑较真聪明过头,该糊涂时就要装糊涂,没事找事那是自寻烦恼。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已,才是至关重要的。          (6月10修改)

 

                      本文被新浪网选用在草根名博首页(2015。06。12)         选稿老师:大唐飞花

猜疑较真不如装糊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