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失你的信誉度
经历两件事儿:第一,丢了银行卡,去挂失。鉴于卡上余额不多,柜台上的营业员给了我这样一个建议:“挂失和办新卡都要花手续费,你别挂失了,丢了就丢了吧……”或许是因为我洋墨水喝的稍微有点多,闻此善意的规劝,立即有了个奇怪的想法:如果按照营业员的建议,我那张“前任”卡岂不是每年都要亏欠银行年费钱?而且,我在同一家银行有了一些“坏账”,要是在国外,这些可都是要影响我的银行信誉度的“危险”举动。随后,我的信贷额度会减少、我的信用卡会被冻结、我家里的电话会被停掉,再然后,假如我经营公司,那么麻烦就更大了……这样,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爆发了。
这就是西方国家建立的个人信誉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体或者公司的信誉体系成为了影响他们进行社会及商业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地位越高,这个体系的作用也就越大。我一个企业家朋友,在他那个国度算是知名的华人首富。那天,我们在北京的茶馆喝茶,他猛然想起家里电话费没交,按他那边的时区算,都半夜了,还特意打电话嘱咐家里的佣人一定要去缴纳电话费,因为一旦欠费会影响到他企业的信贷额度。
第二个事情,最近公司让我写到一些城市的感触,说要写的感性些。但我还有一些非常理性的对于一些现象的感触和思考,其中有一点就是:当我到一些发达的城市或者地区的时候,会发现银行卡的使用非常普及,各个银行各种各样的信用卡比比皆是,尤其是一些如交通、浦发等等银行的申请程序非常便捷简单。而在另外一些地区,信用卡的普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办理挂失银行卡的时候,我咨询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如果办理一张建设银行的信用卡,要不就得有房子(带房产证的或者房贷在建行),要不就得是国有企业员工。可惜对我这个“外来务工的私企职员”来说,要想办卡,基本不靠谱。银行要用严格的资格审查机制控制风险成本,这无可厚非。但,是不是也无益于引进客户,促进国民消费及资金流动呢?假如建立合理的制约或者保障体系,既减少了企业风险,又扩大了客户数量,激活了资金流动,多好?
当然,在中国,信誉体系的大环境还不如西方发达与健全,依然需要专业机构的规范和改革,还有就是对于百姓的普及。而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个逐渐的过程。但,总要学着做,不做就永远也成不了。前两天,我听了一耳朵新闻,好像是说某银行开始将购房贷款额度和个人信誉度联系在一起,银行将根据个人在银行的信贷质量(比如信用卡的还款记录等)来衡量房贷额度。这样挺好。最近房地产的一些调控手段都是从调控需求市场的角度出发的,通过金融杠杆来抑制需求市场的过热,将个人信贷质量加入对于购房者的“门槛”组成部分,除了起到了衡量与控制的作用之外,我想也是在个人信誉体系的完善和建立上迈出了不小的一步吧。
于此同时,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机制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提高门槛的方式上,不要“刻意人为”,要“顺势而为”,缩短没有必要的程序和步骤。
刚才,又听了一条新闻,说广西今年将有多家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进驻,除了能够带来大量资本,还能附带引入一些先进的金融机制和信贷体系,包括能够提高消费者的个人信誉意识。
假如你是一老百姓,手里正好有张借记卡,里面正好有1块钱,又正好丢了,你一定要坚持花10块钱挂失,再花10块钱办张新卡。虽然看上去,你损失了19块,但你却从我做起,搭建了你个人良好信誉的第一块基石。
信誉度,其实也需要挂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