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厅堂“牡丹”之风

(2007-06-05 21:10:13)
标签:

厅堂版

牡丹亭

传播

分类: 商业评论

厅堂“牡丹”之风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5月18号,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在位于北京东四十条南新仓的皇家粮仓里正式亮相,同时请到了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和浙江省昆剧院的老院长汪世瑜,组建了超豪华班底,并宣布将从此长期驻演北京。

    于是,看一场厅堂版《牡丹亭》便成了最大的心愿。而且,翻阅了百度、GOOGLE上数百条关于昆曲、牡丹亭、林兆华、汪世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的词条,了解关于昆曲《牡丹亭》的一切。

    网络上有很多人批判这个厅堂版《牡丹亭》的豪华和昂贵,说用过万的门票把大众们拒之门外。

    不过,随着厅堂版《牡丹亭》在网络等各大媒体的热烈炒作,很多像我一样不懂《牡丹亭》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昆曲,各地各行也借着这股劲头或是宣扬产品,或是卖弄概念。在不久前,一个傢俬品牌还邀请了桂剧团上演了一场《牡丹亭》宣传他们的仿古家具。

    各地着实刮起了一股“牡丹”之风。

    厅堂版《牡丹亭》每场只有60个观众,而这场豪华昆曲引起的风潮却引起了许许多多的人关注这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许多人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各个途径了解《牡丹亭》,知道了中国的昆曲。这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的传承呢?

    或许这就是“传播”的意义吧。

    这件事情让我思考了很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