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楼市人物 |
2005-11-14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蓝城的胚胎和构想?又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呢?
2005-11-14
我从1988年开始思考蓝城。最早的时候仅仅是因为轨道交通是唯一的信用交通系统。你可以不用等车等得心烦意乱,上了车还基本能有坐,而且舒服的知道自己几点几分可以到达。后来随着不断的研究,把城市规划、管理,以及服务理论和轨道型城市联系在一起,就有了今天蓝城的模样。蓝城的五层结构是不断推敲形成的
2005-11-14
嗯,我在听,也在仔细斟酌。
2005-11-14
美国人搞城市轨道,已经上百年了。我们要后来居上,就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特别是我们没有美国人的资源,所以节约就更重要。美国人的城市,有很多缺陷。“911”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如果是蓝城这样的社区化城市,就不会有那么严重的治安事件了。当然,蓝城也有缺点,就是只有模板,还没有艺术加工,所以不够生动。我在艺术方面的成绩,似乎永远是不及格 :(。
2005-11-14
哈哈
2005-11-14
继续说,因为蓝城是你得孩子,你最了解。
2005-11-14
呵呵,好,说说我的孩子。
2005-11-14
你想从哪里听起?看了一下蓝城,你有什么问题么?
2005-11-14
没有。只是想听你说。比如从开始怀孕,到身怀六甲,最后一朝分娩。
2005-11-14
呵呵!好!蓝城最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房子什么事,只是交通和生活系统。因为我不是学房子的,也不懂。不过,后来开始接触那些陌生的数据,逐渐发现了里面的数字奥秘,才一点一点对房子产生了兴趣。数字的奥秘很复杂,从一般的科学角度,到经济学,再到房子的价钱。
2005-11-14
其实大家都知道你是个人集资建房得发起者,那么蓝城和集资建房之间有联系吗?
2005-11-14
我们都叫“合作建房”。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道理,就是大家一起合作,要共同承担风险!呵呵!
2005-11-14
哦。这样,那么是我不专业了。
2005-11-14
也不是不专业,是一般的中国人,都很少有合作意识,都喜欢别人承担风险,这个一定要有所改观。还是先回来说蓝城吧。
2005-11-14
人之本性,无可厚非。继续你的蓝城。
2005-11-14
最开始,只设计了交通系统和小区的基本结构。可是,后来就涉及到容积率,经济指标测算(主要是成本和小区规模)。我就开始研究日照,间距,等等问题。其实,到现在为止,我都认为,现在规划人员这样死看着日照指标是一个不明智的事情。因为,即便理论上都没有遮挡,事实上,房子的居住品质反而越来越差。不过,这个是指标,动不了。测算起来很简单,楼的高度x1.7,就是楼的南北向间隔距离。如果是塔楼,还可以 x 1.1。
2005-11-14
这些是很简单的乘法问题
2005-11-14
然后计算出来,如果,不考虑园林,那在楼层高度达到18层的时候,容积率可以达到2.43。这样,就有了居住区的总面积。
2005-11-14
在蓝城的模板里,有了计算依据,按照 1:4 的比例配置公用建筑。再把这些公用建筑中,可以不用钢筋混凝土的部分,设计成轻建筑结构。当然那,这些都是比较专业的,我也是学了很久,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2005-11-14
和你说这些,枯燥了,呵呵 :) 。但是,就是这些枯燥的东西,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005-11-14
倒不是枯燥,我也很感兴趣你的数字。因为也稍微懂一些。朋友经常说媒体人什么都浮浅地懂一些。可能是我的逆反心理,于是就深钻了很多东西。学房产EMBA的时候也自选了些建筑规划的课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