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咸亨酒店,即将扩建成五星级标准的鲁迅文化主题酒店,消息传出后引起不少议论。马斌读报的时候倾向性也十分明显,多数媒体都提出异议:如果孔乙己走进五星级的“新天地”,咸亨酒店还会是原汁原味的绍兴酒馆吗?
一向比较保守的我,总认为一些古老而传统的好东西,是应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的,但在这件事上,我却十分支持这种与时俱进的做法。下面就与一些说法一一商榷。
《广州日报》的评论说:《别让孔乙己穿西服》。咸亨酒店的特色就是,一碟盐煮笋,或者一盘茴香豆,经济实惠,乡土浓郁。五星级肯定就丢了这些味道,到那里感觉就像孔乙己穿上了西服,怪怪的。滑稽不说,希望咸亨酒店不要与孔乙己的平民身份走的太远。
我说,孔乙己是永远都不会穿西服的,而多数现代人也永远都不会穿长衫。不管是几星级,经营者都万万不会丢弃盐煮笋和茴香豆的,只要不把几元钱的菜卖到几十元,就不会丢掉平民感觉。另外,咸亨酒店的外延已被被大大扩展为鲁迅文化主题酒店,在那里,人们应该可以从实物、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了解鲁迅,而不是仅仅通过一篇作品、一个人物、几种吃喝来怀念这位大家。况且,兴建者说,现在的“堂吃”部分和孔乙己塑像是咸亨酒店的灵魂所在,会被永久保留,今后绍兴市民和游客还是可以在咸亨酒店温一壶黄酒,体验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扬子晚报》发表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说《孔乙已的确已经死了》,说这是披着文化的马甲,行商业之道,因为在利益的天平上,文化和商业谁轻谁重,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主角是经济。
我说,有文化内涵的老字号,其生存需要资金支持,需要长远的发展战略。弘扬老字号的方法很多,比如,最近北京就把老字号印在地铁票上,成了一种收藏,还比如,让标准化的餐馆连锁店在全国遍地开花。有一家满族风味的店,从店面的装饰、店小二的穿着和应答方式,还有传统菜的做法和名字,都在传承一种文化,古色古香的,开得到处都是。咸亨酒店早已开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规模都比绍兴的老店大得多,孔乙己的塑像今后没准还会在更多城市露面。谁能说清,文化和经济,到底谁是主角?
《扬子晚报》的另篇文章说,《真正的咸亨酒店只存在于小说中》,如今的咸亨酒店只是对作品的一种复制,与鲁迅无关,是拆是建还是扩大,是商家自己的事情,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马斌最后说,鲁迅小说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大约孔乙已的确已经死了,今天看来,真是意味深长。
我说,咸亨酒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酒店,对一个城市而言,早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是了解鲁迅、了解绍兴不可缺少的一环。
几年前,我曾去过这家酒店,坐在离门口不远的长凳上,喝过用大碗装的醇香黄酒,吃过“多乎哉?不多也”的茴香豆,看过墙上挂着的“孔乙己欠十九钱”的条幅,还和门口的孔乙己塑像合了影,把手放在那只捂着茴香豆碟子的手上。酒足饭饱地从咸亨酒店出来,又去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晚上,还搭着有浓郁当地特色的人力车在小街上游荡,能看见古老的河道里悠悠行驶的乌蓬船,闻见小吃摊传来的炸臭豆腐的异香。累了,找一家幽静的茶馆坐下来,边喝茶,边看当地人正下的一盘棋。
从绍兴归来,带回两瓶花雕酒,几袋茴香豆,还有写着“三味书屋”的镇纸。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重读鲁迅。现在想起来,仍不由得感慨,不是哪个城市都有如此丰厚的内涵。“孔乙已”怎么会“死”呢?
好在,一些民俗学家也持宽容和积极态度,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把咸亨酒店的传统风貌、绍兴文化的底蕴保存下来,要把绍兴老酒馆特有的闲情逸致、雅俗共享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对咸亨酒店即将变成五星级,我不禁已生出期待之情。到时候一定还要再去,学着“穿长衫的”样子,“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