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如何“养眼”

(2005-12-02 11:34:56)
分类: 专栏文章

我们如何“养眼”

                泉水

 

新近有个流行的新词“养眼主义”,指的是人类对美好图像(影像)观赏欲的追求,养好自己的眼睛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新生活状态。 越现代,越要养眼。眼睛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我们过的是不是高质量的生活。比如,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电视屏幕。手握遥控器游走于节目和节目、广告和广告之间。从心生希望到失望,再到寻找其它节目,看似我们主宰着电视的一切;比如,我们每天都上网。以最敏锐挑剔的眼光,捕捉每一页文本最能满足欲望刺激的那一点,一目十行充满焦虑的浏览(而不是阅读)网页,随即关闭网页,再打开,再关闭,好象是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最大量的信息; 比如,我们进入了“无图不成书”的时代。《三寸金莲》加了插图,《变形记》也出了绘本。读书已被看图取代,已基本排除了回味吟咏、辗转推敲的欣赏……我就想,如此养出来的眼睛该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呢?

台湾学者龙应台曾经跟一个英国的知识分子谈话,问他说,有什么书是你这一辈子里每两年必读一次的?他说是《圣经》。龙应台说是《庄子》,“我两年一定会翻过来重新读一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认识,跟新的启发,从来没有让我觉得这是旧书。我从十岁开始,我的父亲教我背诵《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这个简单的书,我到现在几十年之后,每一次看了都有新的体会。”传统它绝对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死了的不是传统而是你自己的眼睛,传统永远是活的。只是看你自己当代的人有没有那个新鲜的眼睛跟活泼大胆的想像力,去重新发现它,找到它。由此不难推测,用电视电脑图画养出来的眼睛,可能是迷乱的,焦虑的,茫然的,一定和龙应台说的“新鲜的眼睛”相去甚远。

几年前黄集伟曾经出过一本《孤岛访谈录》,假定一个人到一座孤岛上呆一段时间,岛上衣食无忧,每位嘉宾只能带一本书和一张CD盘上去。阿忆博士在访谈里说,一年只读一本书就够了。活七十多岁的话,就是七十本。随便找一个熟人,让他列一个读书清单,你会发现,多数人列不到七十本。一到十岁的时候你没有读书,老眼昏花的时候又读不了书,七十部书要压到你的青年和中年的时候。所以不是每人都能保证一年读一本书的,而做不到这一点,你会发现他的精神世界是枯竭的,可以通过他的眼神看出来,他是一个跟书无缘的人。

关于读书的益处就不用罗嗦了。来看看“孤岛”上的人们都带了什么。阿忆博士: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画家米丘:卢梭《一个孤独者的遐想》;作家李功达:曹雪芹《红楼梦》;学者李银河:福柯《性史》;编辑李方:新版《辞海》;学者杨东平: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我们不用假设上孤岛,新年快到了,想想有什么书值得一读再读,什么书能让我们的眼神我们的心更加宁静而智慧?就从明年开始,一年精读一本书,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家务的价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