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看似辉煌的战绩。
家里人阿圭罗的确给老马长了脸,他的出现彻底解放了梅西。
可是梅西却很孤独。
世界杯之前就有很多人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阿根廷的梅西不如巴萨的梅西发挥的好,其中一条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巴萨,哈维、伊涅斯塔,甚至布斯克茨都可以随时随地给予梅西最大的支持,他只需要发挥其穿插跑动的特点,便可以很轻松的踢进很多球。而阿根廷的梅西承受了太多组织进攻的重任,既要输送炮弹,又要攻城拔寨,梅西很累,他也很寂寞,因为没有人能够替他分担这份工作。
马拉多纳说,贝隆是阿根廷的哈维。第一场对阵尼日利亚,贝隆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成为阿根廷的“哈维”——老老实实中规中矩,与其说他是一个发动进攻的引擎,不如说他是一块鸡肋,用之无用,弃之可惜。
所以我们会看到梅西一次又一次无奈的回撤到中场拿球,冒着对方防守队员的铁脚钢手,身材矮小的梅西只能不断的用他的速度优势甩开对手寻找战机,可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带来进球。
梅西无法完全相信队友,即便与他搭档的是整个地球最好的几名前锋中的两个。梅西太突出了,从技术风格到对战术的理解,他实在无法将这支阿根廷套用在巴萨的身上,毕竟伊瓜因不是佩德罗,特维斯也不是伊布。
这场对韩国,贝隆彻底伤了,这下梅西彻底沦为了发球机器。3412的阵型中,他是前腰,而他的身后,则是另一个鸡肋古铁雷斯。作为梅西来说,他怎么可能让这个在边路无进攻无防守,在中路无组织无射门的家伙担当起组织进攻的重担?
回撤接球,被犯规,罚任意球,再回撤接球,被犯规,再罚任意球。韩国人很注重对梅西的贴身防守,虽然他们一贯的动作很脏,但是最起码能够遏制住梅西令人乍舌的速度。
实力上的差距无可弥补,因梅西导致的乌龙球也是偶然所致——没有那么多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倒流。寂寞的梅西只能默默的接受他并不适应的角色,因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下半场阿圭罗上了,替下的是进攻端并不出彩的特维斯。可这一次换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惊人的——梅西终于放下了他的进攻组织者的身份,干脆就作为一个边锋出现在左边路——穿插跑动+快速反击,梅西终于将巴萨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合二为一,于是整个阿根廷的进攻线被盘活了——阿圭罗暂时当起了那个“哈维”。
所以我们看到了伊瓜因的帽子戏法,所以我们看到了梅西终于打出了梅西式的射门……很快乐,很兴奋,阿根廷用最马拉多纳的打法教育了韩国人和妄图通过坚实防守的其他各队,可是对于梅西来说,他依旧要履行他的职责,作为一个进攻组织者的职责,即便他并不愿意。
http://s5/middle/44becdc2h893adac4cc44&690
梅西需要解决自己的位置问题,而德米凯利斯很可能则不再有位置
反击,反击,不断的反击……韩国队不可能不让人想起一天前的瑞士人。老马笃信三后卫,可三后卫带来的后果就是一旦中场失守,实则作为边后卫的海因策根本无力回追,幸亏韩国人并没有过硬的射门技术,否则老马就要像博斯克那样感到些许的唏嘘。
德米凯利斯,作为三后卫中最重要的一员,一年多来他从未调整好状态,不管是在拜仁还是在国家队。伤停补时的失球并不怪在三后卫的战术上,而在于德米凯利斯的注意力不集中。作为阿根廷队后防线上难得的万金油,他的确可以胜任后场的任何一个位置,马拉多纳之所以在德米凯利斯状态极差的情况之下依旧使用他,就在于能够使攻击群们能放心的持续保持对对手的压力。
可是德米凯利斯再度让人失望了,海因策强烈的进攻欲望必须让德米凯利斯随时做好左倾补防的准备,可是他一次又一次让自己的防区大门洞开。的确,马拉多纳对于三后卫的使用的确很大胆、很冒险,可这样做的前提必然是他对自己的后卫们高度信任。萨穆埃尔早已证明他的能力,至少他不会漏掉本该停好的球,布尔迪索把精力更多用在了和马斯切拉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韩国人搞突然的身后球。只有德米凯利斯,如同梦游一般的表现实在无法让人相信他就是这支志在冠军的球队的后防大闸。
与梅西不同,梅西的困惑在于如何调整自己在整个团队中的位置,更好的为团队产生良性的化学反应。而德米凯利斯的问题恰恰就在于他在位置和任务很明确的情况下并没有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反而屡屡出错。
阿根廷已经成为了本届世界杯第一支出线的球队,第三场面对希腊队。给德米凯利斯的选择只有两个,而这两个选择都为马拉多纳所赐:
1、在首发位置上好好调整状态。
2、适应替补的身份。
与自己同宗的西班牙已经栽了,对于阿根廷自己来说,4:1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已经有着一个良性的循环。时间还有,对手还有。走在通向冠军的道路上,老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0世界杯的拼格子:不认真,你就又输了
怪鸡马拉多纳和他的怪鸡阿根廷
大学第三季,新的一年,请持续关注。
欢迎点击大学时代前两季汇总:我的大学时代
第三季:人,机器
路太远,我走不动;饭太少,我抢不到
这算什么,一种经历?还是不断的退步
要么改变规则,要么遵守规则
技术、态度与质量——快评第8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
最近推荐妙文: 袁腾飞“批毛”与教育创造力的缺失
渤海冰封世界——追寻海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