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9实拍圣索菲亚大教堂上帝建筑智慧--聆听阿基米德穹顶下的细语

标签:
圣索菲亚大教堂黑龙江逍客毛头毛宏亮摄影旅游 |
分类: 国内游记 |
圣索菲亚,意喻为“上帝的智慧”。公元335年,古罗马帝国刚刚迁都到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君士坦丁大帝便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基督教皇家教堂,取名为“圣索菲亚”(Aya
Sophia),意喻为“上帝的智慧”。公元532年,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大帝动用了上万名工人,昼夜施工,花费了6年的时间和大量的黄金,终于将新圣索菲亚大教堂打造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教堂。大教堂建成之时,建造者查士丁尼大帝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感谢上帝,让我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而后又意犹未尽地说道:“所罗门,我终于超过你了。”
圣索菲亚大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墙体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风格希腊式十字架造型
靠图形和数字设计
圣索非亚大教堂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令人惊叹的建筑,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他是靠图形和数字设计的。不可否认他是数学家的杰作,其中一位是来自特拉列斯的安提缪斯——就是《燃烧的镜子》和《不平常的机械装置》这两篇著作的作者。第二位建筑师比安提缪斯年轻一点。他是来自米利都的伊西多尔,他针对亚历山大利亚的希罗的文章《论拱形建筑》写过一篇评论。安提缪斯和伊西多尔是阿基米德学科方面的大师,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设计图,很有可能与刻在阿基米德墓碑上的图案相似
伊斯坦布尔的欣欣向荣和光彩夺目在它被建成的第一天起便已命中注定,各种文明在这里轮番上阵,层层沉淀,最后终于垒出了一座底蕴深厚的大城。千年的风霜并没有把那些年代久远的宏伟建筑完全腐蚀成一片废墟,在伊斯坦布尔还可以看到一些保存完好的拜占庭时代建筑,而圣索菲亚大教堂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今天圣索菲亚教堂作为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地标,坐落在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构成了伊斯坦布尔令人难忘的城市边际线。很多游人来到伊斯坦布尔后,首先直奔的目的地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我关于土耳其的朦胧记忆中,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宾馆乘坐城市电车来到老城区,在苏丹艾哈迈德站下车后,随着人流拐过一个街角,看到前方有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有点陌生却又很熟悉,这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种十字架形结构加穹顶的建筑形式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在我拜访过的很多的教堂中,都能看到圣索菲亚教堂的影子,比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希腊雅典的教堂,俄罗斯各地的东正教堂,当然还有我的家乡哈尔滨那座同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其华丽的外表和内部金碧辉煌的大厅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缩影,甚至教堂内的一些艺术品也是第4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从圣索菲亚教堂内带走的。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中央大街上,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历经风风雨雨,作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出典范之一,圣索菲亚大教堂见证了世间风云变幻。时光沉淀,这座屹立在风雨尘烟中的伟大建筑,无时无刻在向现在的人们传达着来自遥远时代的信息,倾诉着那段过去的辉煌,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