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精读本)293
风之子原创
第五十八回藕官蕊官之事,其实还牵扯一个死去的菂官,我之前的解读是宝玉因何在黛玉死去之后还忍气吞声,没有寻死寻活,娶了宝钗。
这次读来,觉得没那么简单。
雪芹行文,着实讲究,所以才会常读常新。这不,这一次又读出了新意。
不错,藕官蕊官之事,是芳官给宝玉说的,确实暗喻这种观念对宝玉的影响。所谓:
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但是,这一番话,难道仅仅只是针对宝玉的?
事实证明,宝玉其实终未听进去这番话,他老人家最后还是弃了宝钗,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了。
所以,藕官这番话,其实还有深意。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种有意味的对应关系。
芳官对宝玉。
藕官对黛玉。
蕊官对宝钗。
嗯。芳官对宝玉的意义我们说了。那么,藕官对黛玉,蕊官对宝钗的意义呢?
这一下,便豁然开朗了。
第一,藕官蕊官之好。有如夫妻,但毕竟是同性,都是女孩子。这不过是雪芹暗示藕官和蕊官的更甚于一般友谊的感情。这是不是在影射这两人的“本体”,黛玉和宝钗的“钗黛合一”?我觉得是。藕官之前和菂官的波折,正是黛玉和宝钗相知相惜之前波折的暗示。我们说钗黛合一是超越了一般女性意义的感情,与藕官蕊官之事,可谓贴切。
第二,藕官之于菂官,之于蕊官,以及那番话:
“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还可以理解为,八十回后,贾母死,黛玉知道王夫人意图,决意寻死之前的心思。那便是,她和宝玉无望,虽可痛,但宝玉和宝钗还要好好活下去。
细读这段话。所谓“比如男子丧了妻”:
好一个比如,其实就是把我们往比喻里面引。比如男子,就是指宝玉。比如男子丧了妻,便是指宝玉失去了黛玉。
所谓“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
乃是黛玉心声。我和你不能了,我死了,你得娶宝姐姐,好好活下去。
所谓“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是黛玉对宝玉的要求,你此生只要不忘了我,便不负我,我也心安了。
所谓“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还是黛玉心声,如果宝玉你因为我死了,就孤苦一生,我反而九泉之下也不会心安。
第三,这段话的文眼在于,是芳官问藕官,藕官说的,所谓:
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
也就是说,这是藕官面对芳官的质问的回答。
好了,关于藕官这段话的理解,就妥帖了。
这便是黛玉决意死前的心愿,甚至有可能是面对宝玉懵懂地质问,她的含蓄的暗示。
因此,这段话,不仅暗喻宝玉在黛玉死后能够忍痛娶宝钗的由来,也是钗黛合一的佐证,更是黛玉赴死前要宝玉娶宝钗的心愿。
只可惜,宝玉虽听了藕官之话深以为是,但那只是事情还没临到他头上的“假超脱”。黛玉死后,他虽没有违背黛玉遗愿,㛑顺从了母亲,娶了宝钗,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对黛玉的思念,终出尔反尔,弃了宝钗,出家去了。在黛玉死后,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风之子的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