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年新春风语红楼评语征集公告

(2019-02-23 10:25:40)
标签:

红楼梦

风之子

分类: 《风语红楼》(精读本)

2019年2月2日(是不是有点二?呵呵)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网友赞助,在新浪博客和微信公号发布新春征集风语红楼评语活动,至2月20日(正月十五过了一天,是不是有点六?)结束,共收到参赛评语计44条。经反复斟酌,入选12条评语,属于参赛范畴的10条,候补2条(这2条并未参赛,只为满足风语红楼4大厦倾需要,没有赠书)。现将入选评语公布如下:

 

第一条:

一部风语红楼,案前枕畔,随意翻读,今天恰好看的是香菱是什么花。风主从香菱的出身,宝钗的成全,入住大观园拜师学诗,黛玉的相惜,香菱的呆憨,多个角度层层解读。掩卷犹叹,叹香菱之苦命,叹宝钗之苦心,叹黛玉之灵慧,叹大观园里的美好终于毁灭,岂一个痛字可托?更叹风之子的颖慧,字字不漏,一件事同时放出多条线,归于一处,精彩!

                                      ——渔舟唱晚23

点评:

如果说我喜欢听溢美之词,那么也是这样的。绝非客套,要说出心底的感受。感谢一些老朋友也参与了,他(她)们的批语也曾入选《风语红楼1》,甚至是书名的缘起。可惜这次他(她)们的评语太过于客套,是不是太熟了?呵呵。虽没入选,但依然感激。可知我不是以人取文之人。渔舟唱晚的可贵在于,虽是老人,但所作评论,依然有真情,有激情,有燃烧。

其实她还有一条评语也很好,虽只能入选一条,姑且录之:

风语红楼有如老友几年来,朝夕相伴,不离不弃,跟随风主游历在大观园里。今天怡红院,明天潇湘馆。风主熟悉大观园里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说不定那一天,宝玉会备一壶好酒,在海棠花树下,和风主来一场千杯少的畅饮,细数晴雯,再续菊韵,痛哭知音;到那时,我们会更开心的。聚会在风语红楼,相伴永久。

点评:谢谢渔舟唱晚,谢谢朋友们。愿此生不负红楼不负卿。

 

第二条:

读红楼、听红楼的时候我想起了《半生缘》里曼桢最后和世钧说的话,“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啊,多少有情人却没有结合在一起,这是一辈子的痛,这痛刻骨铭心,痛到欲说无泪。《红楼梦》亦是如此,多少种痛萦绕在我心头。于是,我在书桌前写下“生”、“离”、“死”、“别”四个字,思索着这几个字的涵义。

                                  ——酷酷的爱

点评:

酷酷的爱其实是在喜马拉雅认识的,只要我停止更新,就会收到他的问询,甚至能感觉到焦虑。我一直以为他是个不善言辞的人,直到这次他参与活动,发来的评论。我震惊了,这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真的爱红楼。这条评语的联想,贴切而让人心痛,揭示了张爱玲和红楼的某种机缘,某种血肉不断的关联。他关于迎春、二姐和大观园的评语,是我见过最好的评语,不忍弃之,姑录如下:

 

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别人只看她的孤寂愚钝,却不知道埋藏在心中的是恬淡和闲适。在姐妹们的笑声里,迎春超然淡定,浑然忘我。

 

我不卑微,我不渺小,我有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雨露。在红楼的世界里我注定不是主角,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我永远都在追寻。

 

我是大观园里的一株花,在一个孤独的角落里寂寞生长。我不像大树拔地参天,也不如玫瑰香气袭人。我只渴求静静地生长,我不要太多的阳光和雨露,只愿开完每一朵小花。

 

多想再结一次诗社,多想再放一回风筝,多想再祭一次花神……落日、晚霞、蓝天、清茶,捧一本红楼,静静阅读、体会、思索、回味,成长便从此刻开始。

有人的地方便有矛盾,贾府如此职场亦是如此。其间有各方势力的斗争和妥协。小说和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读着红楼有时会让我不寒而栗。

 

尤二姐的路看似有很多条,其实只有一条。很多人参与了这条路的设计,包括二姐自己,即便死后还是有人操纵着她的归属。她自己到吞金咽气的那一刻也没有完全明白自己的一生。

 

当我还是一粒花种的时候,我想知道大观园中梦的颜色。有一天我在园中的花坛里绽放,才知道这里不是梦中的颜色。这儿有梦,有诗,有阳光,却不属于我。

 

迎春,我愿娶你为妻,在孙家那个狼窝你的生命即将凋谢、枯萎。你的过去我不在乎,在别人眼中你是懦弱的“二木头”,而我却欣赏你别人不易发现的优点。世人的冷嘲热讽我全不在乎。只愿陪你度余生。

 

点评:虽然是虚拟的文学口吻,对人性和情感把握却妙到分毫。尤其是二姐那条,说得人大彻大悟。他对红楼是真爱,这份爱令人动容。

 

 

第三条:

曹公的文字总是很淡很家常。我记得可卿停灵的时候还写了什么什么谁家生孩子了嫁女儿了没来之类的记不太清了。还有秦钟要那支银子的对牌玩,真真一直淡定的告诉读者悲中带喜,别人的伤悲快乐和你无关……

晴雯撕扇,湘云带了戒指有金钏的份,而那些轻松的时刻金钏下井了……

有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死了爸爸的儿子就一直在放纵,很随性,看不出伤感。直到无意摸了冰箱里一块冻肉,他想到殡仪馆父亲冰冷的尸体才有点崩。秦钟的放纵可能也是,麻木的忘了姐姐的死,不想去想。

看到晴袭二人拉手。晴对袭真好,袭还是惦记次序,总会想起黛钗金兰后还有那段喝残茶的情节,也是次序。袭人搬出里间拉远距离和宝钗搬出大观园又隐隐呼应。

点评:小余的评论总是越随性越见真意,文如其人?呵呵。这段文字貌似散乱,但对于熟稔红楼的朋友来说,倒是一种精妙的串联,其间对于人性的探寻令人叫绝。不是每一种悲欢都与你有关,不是每一种悲伤都要痛哭流涕,不是每一种人性都清纯如水。而我期待的解读红楼境界,正如小余所说:

书中人物间的冲突节点零碎在若干回合里,像一颗颗珍珠。
风主的文章一路看来。篇篇分析如线串珠,从故事主线到副线,让读者看到冲突的积累和推进,读红变得轻松明晰很多。

书中人物的对话好似战场之上两将互搏。在风主对于人物对话博弈的文章里,缠斗了的若干回合被来回拆解,见招拆招,精彩!谁说对话枯燥不好看?言语背后的潜台词像洋葱般被层层剥开,一瓣一瓣。我们靠近了花心,走进了人心。

 

第四条:

一部风红楼,如师如友,灯前午后,有空必读。今天读到,真真一对尤物,风友祥细的解读分析,尤二姐真的失身了吗?通过反复细解互证,揪出一句话,究竟贾珍等何曾随意了一日?反花了许多昧心钱。来证明她们姐妹之清白之句,恍然大悟,拍桌而起,为风友的仗义起敬,可知风友也是和宝玉乃是同类,为闺阁女儿增光之主,可谓宝玉之知音,今代二姐谢风之子,还我清白,谢谢风之子,谢谢!文品即人品。赞!

点评:以前从未见高老头这位朋友的评论,然而此论深得吾心。雪芹行文极为狡诈,常令人深恨之以为曹贼滑脱,然而这却是文无定法之至境。他总是云山雾绕,回风舞雪,倒峡逆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却只要你慧心一点不迷失,抓住文眼。关于二姐三姐的清白,这便是文眼。得此,可解二姐三姐清白之谜,想古今真君子往往责己过切,调笑一二便自污为淫奔不才,而伪道行禽兽之事者尚正襟危坐道貌岸然,更可恨是捕风捉影的吃瓜群众,以小人之心,成为禽兽的帮凶。高老头乃是巴尔扎克名著之悲剧人物,果然切中人性之善恶万状。其诗《梦魇》云:

偶遇风之子,

随君入梦游。

朝朝园里去,

解尽女儿愁。

 

第五条:

袭人幼时被母亲惨痛卖身为奴的经历,永远成了硬伤,亲人之间的伤害是致命的,不再相信什么情感也理所当然了,因此袭人以后近于冷酷的所作所为也就顺理成章了,丝毫不会在乎什么道德谴责这样的理念了,就像凤姐不怕什么阴司报应一样。就是红楼这么一节,老师都能把人物的品性分析得如此细腻,挖出深藏在背后的心理根源,真有你的!让人怎学不会去宽容?去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和压力?去淡然人情冷暖?

                               ——春雨

点评:春雨关于袭人的评语是我见过的最精到的,也是最悲悯的,因为宽容,所以悲悯。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复,无法再来。

 

第六条:

我想单讲袭人
袭人第一次“粉墨登场”应该算是第三回:简单介绍了袭人

品性、名字由来,却也不简单。可谓:“这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痴”,痴心,痴情,所讲都是专一无二,甚至透着执拗,偏执单的意味。既如此,袭人便是一半真痴,一半假痴了,否则最终嫁与蒋玉函之时,也不会真因蒋家态度殷诚真挚而就此安稳平顺地将后半生过了。世人眼中认她痴,是她的的确确服侍宝玉时一心一眼规劝着宝玉,俨然小薛宝钗那般做派。自幼便被家里人卖去做婢,既做不成正经人家的女孩子,便要铆足了劲儿做一个有体面有地位的大丫头,熬成宝玉的“如夫人”。

袭人无时无刻不在筹划经营着自己往后的日子,下面抠一细节:第六十三回在老太妃逝世举国哀悼的日子里,袭人原是这样打算的:“我们八个人单替你过生日”,关上院门丫头们和宝玉热闹一场便罢了(这才像袭人一贯严谨作风);后来林之孝家的来查夜过后,宝玉便“和芳官两个先划拳”,(这芳官除洗头事件外,这回应该是第二处写得比较多的了)袭人虽阻了一阻—“且等等再划拳”,估计没效果,一向谨慎的她竟在众人讨论行令时冷不丁来了句“人少了没趣”,前一句还在担心着行令大呼小叫恐人听见,后边儿就不怕邀姑娘们让人知道了?料定小燕四儿请不来姑娘们,和晴雯又亲去请了黛钗二人并“袭人又死活拉拉了香菱来”。不难看出,袭人是瞧不惯了芳官与宝玉的亲密,晴雯这些个大丫头也就罢了,一个一个小丫头也和宝玉越发亲近,袭人不可能不介意。后边儿可更叫袭人恨了:宝钗掣出牡丹签,教芳官唱一曲,“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袭人没有道理不注意到。以致后来举动:“将芳官扶在宝玉之侧,由她睡了”;第一个醒的也是袭人,芳官被宝玉摇醒后立马受了袭人戏谑—“袭人笑道‘不害羞,你吃醉了,怎么也不拣地方儿乱挺下了’”

你道奇不奇?袭人亲手将醉醺醺的芳官扶在宝玉之侧,又急不可待去指责人家,这是要做什么?宝玉滥情这点,袭人想必早领会不止一回两回了,不过是想利用芳官这女孩子自尊自爱的秉性,让她离宝玉远些。这招是立竿见影了:“芳官听了,瞧了一瞧,方知道和宝玉同榻,忙笑的下地来”。

其实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个个是如花年纪,但却是个个要算计着度日。试想如今的女孩子们十几岁的年纪,心思可会深重到如此地步,雪芹写的,是大观园女子的悲,大观园女子的薄命

                             ——冥

点评:

这算是一篇小文。文章对于袭人性格心机把握之准,对芳官晴雯之流自洁剖析之深,令人叹服。然又悲悯之,宽恕之,得曹公之真髓也。只是篇幅太长,不可能放在大厦倾封底,抱歉。

 

第七条:

红楼女儿皆美。或美而不自知,或因美美而美。美而不自知者,香菱其纯,学诗以痴心,忘故存善意;美美而美者,黛玉其魁,葬花而悲悯,联句因知情。

黛玉美。她的美不但富有层次,而且鲜活。
第一固然在皮相,风流婉转酥倒薛蟠,伤情落泪花落鸟惊。
第二层在她赏美的心。她对美,也有极强的感知力。无论是

泣红悼芳的葬花之举,还是平日里逗弄鹦鹉摆设家当的闲情雅致,抑或是同湘云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体现的诗词造诣,都能体现这一点。这种审美趣味类似于著名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欣赏黛玉之美,也欣赏天地自然之美,更欣赏美与美之间的交互,欣赏这种惺惺相惜的感情。

第三层在她的品格之真。既然下了凡世,还是一副仙气飘渺的模样,未免太“隔”。她有向来不饶人的“坏”习惯,叫人爱也不是,不爱也不是。将世情冷眼觑得真真的,却也不压抑自己到处处随分从时的地步。有小儿女的拌嘴儿,有认情后的欢快,也不过是凡间女儿的样子。她总是很真实存粹。纵使千思万虑,愁肠百结,也不过是为的自己的一颗心。这种真诚,让人欣羡得很,也美得很。而她的才华和她的志趣,又不拘囿不扭捏,恢宏有大境界,这又是另一真,一种洞察明彻后的真实。从她哥儿似的书房,诗词里的见地可以知道,这种真实是建立在一种通透的前提下,明明是我们看她,倒好像她看得懂我们似的,亲切而又有魅力。

私以为,更高一层,也许在于爱。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一种更加丰厚而沉郁的情感。她真心待人的样子怎么样,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看到她把自己的小生活过得特别诗意特别平和。她屋里的婆婆,从不参与那些争斗,贾母分给她的丫鬟紫鹃,像姊妹一样的待她好。她爱着这些珍珠似的人,也爱着花红柳绿。这种欢喜,是她泪雨中难得的亮色,美得动人心魄。

最后,为她的美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是绝望、苦痛和凄哀。完满总是不现实的,人们总是被悲剧吸引。相逢已是幸运,毕竟人活一世,难有知音。她的悲,在于无能为力。她不可能收得住她的情,而即使破去金玉良缘也是千难万阻。举目无亲,四面楚歌,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她又冰雪聪明,洞察得人心,更比无知者多一层煎熬,纵使煎熬,她也从未放弃希望,只可惜孤木难支,世事难容。因为这种无可奈何的毁灭和她宁为玉碎的高洁心气,她的美从此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莎莎花絮

点评:

又是一篇美文,关于黛玉之美的。既深刻,又全面,可谓得红楼三味,成黛玉知己,吾辈妒之。只是篇幅太长,是不可能放在大厦倾封底的,权且作为报复,呵呵呵。

 

第八条:

王夫人拂了老太太的意,撵了晴雯。老太太打蛇随棍上,当即夸赞王夫人办得好,一下切断了袭人的明路,让袭人成了由王夫人开工资的黑户,销了在贾母处的正式编,贾母惊异不惊慌,对挑战她权威的事决不手软。老太太明说袭人:不言不语,没嘴的葫芦。暗指袭人悄然背叛,陈仓暗渡,投靠了王夫人,一起挤兑晴雯。和第35回公开评价王夫人,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何其相似。老太太借袭人之事捎带点透了王夫人亦是阳奉阴违精于暗地里算计,痛快。高手过招,一切波涛汹涌的杀伐决断都在礼仪规矩内完成。

                                         ——冬麦飞芒

点评:

这样的巧思,又翻出新意,实在令人叹服,可见红楼魅力,乃天下公器,岂一人之私哉?

 

第九条:

确实,黛玉的婚姻贾政做主这一说是想当然,虽然舅舅地位重要,但贾母掌控财权,贾母的梯己给宝黛办婚事,所以宝黛婚姻自然是贾母做主(所有者权益啊),所有者没权没益成啥了?宝钗放手成全宝黛,很大气!原文中这段庚辰双行夹批较多,自己也看不大懂,这段博文解明白了,钗黛合一至此!                                    

——spring

点评: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红楼也算另辟蹊径,而且一语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贾母出钱,自然宝黛之婚姻是贾母说了算,可见贾母强势,贾政和王夫人只能靠边。宝黛之事,贾母独裁,不许任何人置喙之意,昭然若揭。读红楼就要这样,善联想,善旁通,方不负雪芹十载呕心沥血之苦。

 

第十条

红楼里我最喜欢的是探春,她那一番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凤姐搜各小姐房间的时候,她举灯候着,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等等这些话,都感觉她是一个十足的女中豪杰。若她也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烦恼,那必定又是一个木兰。后来她被迫远嫁,也有点木兰替父从军的味道。只可惜,她身份尴尬,想为而不能为。

                              ——那就夏

 

点评:

评语引文不太准确,稍作修改。但对于探春的把握是准确的,花木兰之说翻出新意,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在心底深深爱着父亲贾政,爱着贾府的姑娘,最终以她的青春和生命做担保,可惜只保得苟延残喘一二年。悲哉!

 

第十一条(候补):

真心觉得,如此精巧的作品,也需要有心人来解读,需要人情练达、体察入微,也需要有此心。我觉得能读到如此用心的解读之作,已经是很幸运了。今天外面开始微微飘雪,坐在家中,一杯粗茶,静静读些好作品,感恩生活待我不薄。

                              ——大猪在做饭

 

点评:

爱红之人大多随性,猪兄并未参赛。但猪兄的这条评论,透着人性的温暖和烟火味,温暖从容,沁人心脾,我喜欢!

 

第十二条(候补):

(薛蝌)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又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再商议,有人欺负你,你只管耐些烦儿,千万别自己熬煎出病来。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越性给了他们,倒都歇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他尖刺让他们去尖刺,很听不过了,各人走开。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并不是作亲后方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便怕人闲话,你打发小丫头悄悄的和我说去说是了”偏好这一段叫风主选出来。总说贾母不和黛玉家常说话,这篇就是小结了。

                                   ——Myanmyan

 

点评:

读书贵在悟性。这条评论,貌似无奇,且几乎通篇在引文,殊不知这正是雪芹行文的妙处,互为本文,高妙之处在于,寥寥一句,解了红楼一大谜,通篇小说为何不见贾母和黛玉一句家常,不是没说,是说的时候没人,不是写不出来,是不能写,写了,红楼梦便成了白楼梦,索然无味。

 

请前10条评语入选者通过博客纸条或者QQ、微信私聊等方式,速将联系地址告我,好给大家寄书。谢谢大家,特此公告。

 

                                                       风之子

                                                        2019年2月22日



风之子的书:


2019年新春风语红楼评语征集公告


风语红楼3梦流年购书链接


2019年新春风语红楼评语征集公告

风语红楼2香尘逝购书链接

http://img13.360buyimg.com/n2/jfs/t244/279/1143704769/254643/7112e941/53f6a90fNde8dcaf2.jpg

风语红楼1风之子解读红楼购书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燕巧骂
后一篇:藕官蕊官之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