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评论集3
标签:
红楼梦风之子 |
分类: 《风语红楼》(精读本) |
文中:"宝黛无言,只因默契、交心、情深。"五十二回后宝黛的心有灵犀,天之悠悠、地之茫茫,这种情感,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可见,不可否认的是,宝钗对于宝玉的情感越是用力越不得其要,而宝黛情感明显自然,脱俗,幽美邈远,人为的金玉良缘终不敌木石前盟啊。
文中"宝琴是这群薄命的人倾力帮助摆脱了薄命的女孩儿。宝琴不入薄命司,不入金陵十二钗,有何奇怪?"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宝琴不入金陵十二钗。这也是负负得正的原理,赞!
之前仅知"钗黛合一"这四个字,原来大有深意。此时宝钗华丽的转身,最入读者的眉眼。之前的钗黛纵然"山寒水深",此时却是情深意长。
宝黛默契、交心、深情!多美好的爱情呀!这也是红楼梦中最诗情画意、最深入人心的浪漫!可是这对有情人就差明媒正娶这一步了,他们都不敢越过雷池,却又按耐不住各自可以直接关爱对方的心,借问袭人是黛玉不能亲为的爱,宝玉问的那样细致入微是不能朝夕相处的憾,言语之间还要有所顾忌,更不必说其它了。这对红颜知己可谓倍受煎熬,让人痛惜!
原来宝黛所谓反封建、破陈腐、追求自由的思想并不是先天所具备的,也上升不到什么反封建斗士的高度。究其根源还是来自贾母自小的耳熏目染。贾母奔放的品性影响了一众身边的小儿女,小姐中的元春、探春、湘云等等,丫环中的鸳鸯、晴雯 等等,也有很多不能够开化的,也应了老师那句“个人成长需要悟性”之语。
宝钗爱宝琴或许是对自己那么的谨小慎微、克己克情、尽力维护自己的淑女形象仍然得不到贾母赏识的一种缺补失落吧!这种压抑控制住自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生活对一个青春少女来说真是残酷无比。李纨、妙玉更是身处牢笼过之而不及!
贾府大大小小事情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色人等风起云涌,围绕着利益、人情等等竞相展露,各领风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纷繁的环境,生活早已失去了本真,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是恶性循环延续下去,周而复始。古往今来不就是这样繁衍生息的嘛!
红楼好男儿少之又少,这么多优秀的女孩子,却无处安放,选择余地微乎其微,这也是她们悲剧的大环境。贾母还要凤姐以后为宝黛的事继续周全,这观点也是睿智的解读,入情入理。真正是雪芹的知己!
合情合理的解读,小说人物更是立体、丰满、形象。贾母敲山震慑了王夫人这只吃斋念佛的“虎”,但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其野心。探春也是厉害,及时的发话,恰到好处,给贾母顺势台阶已免过于矛盾激化,也获得王夫人的信任,和袭人的进言异曲同工,同样有了升级理家的机会。贾母对袭人的不待见,也许也影射到了三小姐,远嫁可是贾母一手促成的。
此时的钗黛合一,也许是黛玉被宝钗的所谓善解人意言语触动,自认为宝钗知心吧,“燕窝粥”和“螃蟹宴”异曲同工之用,还不是一个“葬花魂”一个“渡鹤影”,黛玉真释怀的话,又那能有凄美的“风雨夕”之叹,宝钗对金玉良缘或许是不甘心,以退为进吧!
“金玉良缘”更多的是刻意,人为雕凿,不是出之内心真正的情感。“木石姻缘”那是自然吸引,触动灵魂的共鸣。虽然最后都是“镜中月、水中花”但境界之高低、感染力还是高下立判、一目了然。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叹息、感怀!
红楼梦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众说不一。不着边际的比比皆是,老师的解读深得“大旨谈情”的精髓,情趣意味十足,给我们很强的视觉画面感,对人性入骨三分的揭示,让人“奈何天”“寂寥中”不由自主的“感怀伤时”“已觉秋窗秋不尽,谁家秋窗无风入”
红楼梦的伟大之一,塑造了很多形形色色人物形象,几乎囊括了过去或者是现在人性的各方面,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贾氏男女双侠是其中正能量的代表,虽出身低微,为了生存,表面上丢失些人格,然骨子里的高风亮节,重情重义,并没有腐化,缺失,相反一旦有基础,能力之时,敢于担当,照顾同情弱者,彰显人格魅力!红楼太多诗词歌赋了,希望能够拜读到老师这方面的精彩鉴赏!
贾母说的“阿物儿”那个话
确实很奔放。我每次读都觉得很惊奇。
贾母爱热闹
爱谑笑 爱音乐爱娱乐
。她喜欢的人也都是那些人才出众 掐尖要强的年轻人 凤姐 黛玉 晴雯 鸳鸯
都是如此。而且她喜欢那种性情中人。所以宝钗再出众 她的心机深沉 少年老成 不是贾母喜爱的品质。
宝琴向里睡未醒 看得细。
宝琴不比黛玉湘云,宝玉来时
她还未起床梳妆时,羞于见面 ,索性就向里装睡 免得尴尬。一个“向里”, 曹公笔法
细如牛毛 却让风主细心体察到了。
贾琏确实有他的优点。就冲在石呆子这件事上几句话 给他人品加分! 贾琏是不止一次地厌恶贾雨村这种貌似强干
内心奸狡无耻的人。
另外,
关于贾琏帅, 我觉得我们有受87版电视剧的影响。我的记忆中 书里是没有说过贾琏帅的
倒有说过贾蓉清秀。但是87版电视剧里,贾琏却是全剧的头号美男子,柳湘莲贾宝玉通通难以匹敌。
贾琏是个俗人。他懂得为人处事的一些大道理
这点比他爸强太多了。但是他对凤姐平儿的真好处 其实懂得不多。
林黛玉一生精诚所致, 杜鹃啼血,
为情而来, 为情而去,
清白高洁, 是堕入凡间的仙子。
薛宝钗才智品貌
皆不输于任何人 却一再受挫。可是她却在失意失败中成就了自己的君子品格。最后在明了一切情缘得失后还是嫁给了贾宝玉。别以为薛宝钗是为了保全剩余的富贵才嫁给宝玉。她了解宝玉
保护爱护了宝玉 还有母亲和家人。这才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她是人间的炼狱修成的君子。(想到了杜甫)
评得好!
海棠诗
黛玉是一如既往地直抒胸臆。宝钗却是一方面自矜自抬“珍重芳姿” 另一方面还要暗讽二玉。就是风主说的 “失了格局”。
菊花诗总借菊花比喻气节性灵的清洁和孤独。宝钗所为人处事的宗旨是要和光同尘
正好和菊花遗世独立的态度相对。气质不和 落第也就难免了。
风主评柳絮词评得精彩
到位!
我过去一向是不怎么喜欢宝钗的。但是年纪渐长
慢慢体会宝钗的成长蜕变。从四平八稳人人眼中的“完美” 到自己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真正的内心。这样“完美” 优秀的一个人 却总在命运面前失败(选秀 竞争宝玉
)。这种挫折感难以对外人言。 这样的艰难曲折 宝钗终究没有变成内心的魔鬼。难道不也是可敬可畏?
真评得好!
原来一直也奇怪
海棠诗社 为什么黛玉不能夺冠。
风主这样一分析
极是。36回之前 宝钗一直也在竞争宝玉的感情都
就像风主说的 她也是骄傲的 她不光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她也要证明自己 赢得宝玉。可是36回绛云轩宝钗听到了宝玉的心底的情意归向
心里是十分失落的。一直到42回
兰言解疑 才与黛玉成了好朋友。
通过风主的分析
我们看到 宝钗的经历了一个痛苦失落的过程。海棠诗不但自重身份 “淡极始知花更艳” ,也讽刺了二玉“愁多焉得玉无痕” 。
螃蟹诗更是失去了稳重浑厚 一直大家都说“讽刺得太毒了”。
但是蘅芜君毕竟是蘅芜君
不是玛丽苏 她在此之后
自觉退出了对宝玉爱情的角逐。宝钗貌似宽厚淡然 其实她平静的外表下也藏着一颗火热的心(要不怎么热毒要冷香丸)。
看了评论集,很多兴趣相同的读者,笔下所写的,都很精彩!《红楼梦》是名著,当之无愧!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它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形形色色的人心。我一直很喜欢黛玉,欣赏晴雯。她们就是一股清流,精神世界的丰盈,我个人认为,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格局!老师和诸位读者的评语,都很精彩!我
想曹公若是在世,肯定都会引为知己的!
看到薛蟠,不由得想到网上那句著名的“文起,八代之衰”。
宝钗才是真正的顾全大局,她维护了大家的体面和和气。都说薛家是皇商,没什么底韵,但宝钗自与母兄不同,她是有大家风范的。至于宝琴,还有湘云,两个姑娘年纪小,平时也一派天真,但宝琴漂泊,湘云无依,(黛玉反而是在贾母庇护下长大),有几分社会生存经验,所以,宝琴湘云对宝玉多几分袒护。(湘云的爱哥哥,笑黛玉小心眼等等)
最初才小学开始知道《红楼梦》,初高中慢慢开始读一些,到现在工作几年了。期间也看过一些其他人的解红楼,但一直没有特别认同的感觉。
目前,唯有先生的解读让人有种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感觉。
有时想过为什么是这样,最近好像有点领悟,他人解红楼大都本着“技艺”二字,所以从遣词用句、行文结构或者所谓探疑的角度解读,但先生则是怀着一种对人和事的悲悯,再去解读。而《红楼梦》是曹公怀着对人事物的赞赏和悲悯而书的,自然先生的解读更能触到其中精华。
风主:阁下是男同胞女同胞?相信阁下是男同胞,但怎么会对女孩子的小心思这么剔透?如果阁下是女同胞,我只有贾宝玉式的惭愧了——千万别对我念《木兰辞》
风主解得好!这就是心目中的那个平儿的样子,待人温和、处事公平、机智有度、爱恨分明,大家族中这样的人才是最可宝贵的,可惜,一个大家族的衰落,平儿这种人是无能为力的,也只能跟着殉葬。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可见曹公落笔时的心情
突然觉得,风主是个心灵干净的人——曹公把那么多女孩子放入了“薄命司”,这固然不是曹公的过错,所以曹公流泪、读者痛惜;偏偏曹公“漏”了宝琴,为我们留下了一丝的美好,而风主恰恰发现了曹公留下的美好并且展示给了今天的读者,所以说风主心灵干净,为此我们感谢曹公,也谢谢风主
感谢作者解读!我一直以为,是老太太气糊涂了、另外老太太自私,才说了这一番不相干的话,但作者将王熙凤依然获得的地位和权势、薛宝钗将要获得的地位和权势,以及她们与王夫人的关系等诸多要素结合起来分析,我顿时豁然开朗——大户人家,远不是我原来想象的礼仪规矩大那么简单!
一直犹豫买不买书,因为觉得每天看看公众号的推送就挺好,看了今天的推送下决心买书,因为碎片阅读不能代替书籍阅读
说的好!透彻!
这让我想到了《汉武大帝》里的窦太后和王太后。窦太后掌控大局为的是刘家的大汉天下,她以爱心和包容之心维护着刘家和她的孙子刘彻。就像贾母一心为了贾家的未来和她心爱的宝玉黛玉以及她关爱的其他孙子孙女们。王太后则为了一己私欲等着刘启和窦太后死然后掌握后宫大权,前朝有她儿子更是春风得意,她得势不为国家着想只会纵容她娘家人拼命圈地,哪里管国家的内忧外患,直至刘安派刺客刺杀汉武帝(她儿子)她才老实下来。真真王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权,都换成自己王家的人她心里才舒坦,里边享受权力外边吃斋念佛,她从不懂贾府的困境,总做着她有个贵妃女儿的空梦!
曹公借平儿之口,让大家知道贾雨村的丑恶嘴脸,饿不死的野杂种,骂的痛快!平儿是个极清俊极聪明的上分等女孩,凤姐泼醋那回,宝玉为平儿理妆稍尽片心,感觉是人生意中不想之乐呢。
以前看贾琏喜女色,很不好。但其实现在看,从一个男人的角度看,他还是不错的。用人上公正,比王熙凤强。和下人们关系也不托大。为了扇子这事说明也没强抢明夺,甚至不屑贾雨村的做法。贾琏优点挺多的,就是有天下男人都有的那个毛病罢了。
风主是个通透的,心明眼亮,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大家族关系里,抽丝剥茧,拨云见日,真的太难得了!风主的观点,我从未见其他各家提及,风主的见地,更未见其他各家理的这样清晰透彻!
风主读书真仔细,不说还没有发现,还真是这样。以前总是自动忽略贾政的部分,觉得无趣,原来不是这样。好多专家都觉得神仙的部分也是红楼梦的累赘,那更是没读懂文章。
贾母也是无奈的试探:好丫头鸳鸯按身份只能嫁给下人,这她不甘心也不放心;贾府中有身份地位的合适人选也就贾琏了,但凤丫头的不容人和恶毒她是知道一些的。故此只能说说而已!也许鸳鸯后来嫁给了比较好的男人,要么只能是殉死。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尊严!可惜曹公的后文无法现世了!
老太太也是给贾赦强娶鸳鸯不成这事,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收尾,她应该是知道凤丫头不容妾,而且知道她有聪明的方法拒绝,才拿她来试探吧。不管怎么说凤姐在这个场合拒绝了给贾琏任何妾,也是摆明了姿态,以后也别给她塞人,心疼凤丫头
宝玉虽好,毕竟贾政还在。黛玉身上有自己已亡女儿的影子,像自己,所以(大胆推测)其实贾母对黛玉更有两倍于宝玉的爱。众人(包括王夫人和贾母)
对宝玉的爱都有世俗的成分(男孩子,有地位,继承家业)
但是黛玉身上没有任何世俗的价值,贾母爱她,便是真爱。
王夫人一伙可能平时经常给黛玉穿小鞋(假设书里并没一样样全写出来)所以造成黛玉给人“爱生闷气”的感觉-因为她不是泼妇,无法大发大泄,她又爱宝玉,只要宝玉心里向着她,便忍了(所以她对宝玉的态度很是敏感,对宝钗也有很深的芥蒂),另外憋着委屈对一个本来身体底子较差的人更是不好,所以感觉黛玉的“病”老不见好转。这些贾母看在眼里,怕是愤怒积攒起来了。
风主把我的疑问解释透了,佩服!以前我也觉得以老太太的智慧,不至于气到糊涂,肯定是指桑骂槐了,但说不清所以然,风主解惑能手!另外觉得王夫人这么强势是因为她有一个贵妃女儿,不是贾政当官。
正是了。浅的看这是老太太一时激动拿媳妇出气,是中国微妙的婆媳关系核心的矛盾。细究起来王家安插了这么多人嫁到贾府,是个啥居心?薛宝钗也算半个王家的人半个薛家的人。王氏几乎渗透了四大家族,老太太这么精明的人能看不出来?
黛玉看了作者文章笑道:“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么好。”
王实甫《西厢记》 第二本第一折[夫人云]孩儿,你知道么?如今孙飞虎将半万贼兵围住寺门,道你 “眉黛青颦,莲脸生春……”,宝玉给黛玉起的表字“颦颦”或是来自这里。可见曹公大爱西厢记
一直不是太喜欢李纨,这个人表面好,内心总打小算盘,这种人一旦冷漠起来,是很吓人的,其实她也是看人看的透,知道贾府最终抓手就是钱,期待忍到儿子大了,出息了,自已苦尽甘来,也是可怜,年轻轻不能穿红着绿,叫什么老农,又守着一个最恶毒的婆婆,这婆婆连儿子的丫头都按人头过目,一个不落,儿媳管的更是不可想像,李纨把自己弄的尼姑一样,王夫人还觉不太满意,其实李纨内心已经苦变态了,毕竟贾府的薄情她也领略,有出路她早走了,但她知道,从贾府尚有个节烈的好名声,走了道就是下贱,谁又能给活路?只好压抑自己,忍受孤独,以寻苟延。
红楼梦自己读了五遍。有时读完感觉到的是明争暗斗的较量,有时读完是时事的无常,有时是每个人为了争取自己空间的深深惆怅,当然也有人性善恶一念间的感叹!但无论哪一种感觉,竟与自己当年的境遇是契合的。
评论无极限,精彩更可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