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精读本)256
风之子原创
第五十五回,赵姨娘找探春闹,此事颇有蹊跷。
第一,吴新登家的来回赵国基丧葬费之事,尚未定夺,只是让吴新登家的去查账簿,赵姨娘就来了。这是巧合还是阴谋?
我看是阴谋。
首先,这事儿头天就发生了:
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
这样的事情,赵姨娘会知道。即便不知道,好事者也会捅给赵姨娘的。
其次,下人居心叵测:
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吴新登的媳妇心中已有主意,若是凤姐前,他便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施行。如今他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
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
即便头天赵姨娘不知道,此时也会有等着回事的人立马通风报信给赵姨娘,烧火看热闹。这些能来回话的婆子媳妇,一般都是下人里的小头目,自有亲信。所以此时赵姨娘来,一定是有人通风报信,煽风点火,想把这糊涂的亲妈引出来,给探春难堪。
第二,但是,赵姨娘的话,又话里有话,却并不仅仅是为赵国基而来。所谓:
赵姨娘开口便说道:“这屋里的人都踩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
又说:
“你们请坐下,听我说。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
这话,我觉得并非专指赵国基之事。
首先,第三十六回,王夫人给了袭人超乎姨娘的待遇。贾政的妾赵姨娘和周姨娘每月是二两的月钱,袭人的月钱却是二两一吊钱。且不管这钱是公中出还是王夫人自己出,这都是十分不妥的。
其一,儿子房里的丫鬟,尽管此时袭人取得王夫人信任身份特殊,但再特殊也还是丫鬟,连个开脸的通房丫鬟都不算,更不是宝玉的妾,居然超过了老子的妾的待遇,这是谮越,是不孝,是大逆不道。
何况赵姨娘还为贾政生下一子一女。
其二,第五十一回,袭人盛装探母,两辆马车八个随从,还是周瑞家的带队,而且什么时候回来袭人可以说了算,这已经是主子奶奶的派头,这也是会让赵姨娘窝火的。
其实这些,不光打了赵姨娘的脸,难道不打探春贾环的脸?
打的。甚至打贾政的脸。这就为袭人埋下了祸根。
偏偏丧葬费的事情,赵国基之死与袭人之母的死又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我以为赵姨娘这话,赵姨娘此来,并不是为了赵国基,而是为了袭人,为了她混了一辈子,为贾府生儿育女,居然连个丫鬟都不如。
说实话,赵姨娘这气,也情有可原。
但是,这里面,又有种种不同。
1.袭人的待遇,和袭人的排场,确实不妥,但绝非袭人之过,乃是王夫人之过。
2.丧葬费的事情,袭人之母四十两,赵国基二十两,内外有别,不是袭人之过,也非探春之过。
这一切,探春心里面清清楚楚。所以,她当然知道赵姨娘来闹,并非仅仅为了二十两银子,但是她还只能拿丧葬费说事儿。所谓:
探春笑道:“原来为这个。我说我并不敢犯法违理。”一面便坐了,拿帐翻与赵姨娘看,又念与他听,又说道:“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同袭人一样。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他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着旧规矩办。说办的好,领祖宗的恩典、太太的恩典;若说办的不均,那是他糊涂不知福,也只好凭他抱怨去。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之处;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之处。”
探春这话,先拿丧葬费的事情抹开,然后,提醒赵姨娘:
“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之处;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之处。”
袭人的待遇,袭人的排场,都是王夫人私意,不是贾府规矩,您如果大度,也犯不着生气。
可惜,气头上的赵姨娘,又没有什么文化,哪里听得出探春的弦外之音?
所以,探春说着便哭了,这哭里面,既有对母亲赵姨娘的失望,也有对王夫人的失望的。看来这个她曾经为之不惜冒犯贾母的大妈,也是那么的不堪。
所以,探春逐步走到王夫人的反面,并非查抄大观园一件事促成的,也是有一个渐渐看清渐渐失望的过程的。
(《风语红楼》1、2辑当当京东天猫亚马逊有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