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之一千三百十一
风之子原创
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湘云和黛玉有一番对话,说到了薛宝钗: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
原来宝钗和众姐妹,早已经约好的,有一个中秋诗社,要赏月作诗,风花雪月的。可是,宝钗竟以母亲生病为借口,离了大观园,离了众姐妹,负了中秋之约。
薛宝钗之所以离开大观园,是有深刻原因的。那就是反感于查抄大观园的做法,从此与王夫人渐行渐远。这一点,“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史湘云未必能体会得到,才有此番抱怨。
而林黛玉对此倒是很释怀的,说明她懂的宝钗的苦衷。查抄大观园,很鲜明的写了三个人的态度,一个是王熙凤,一个是贾探春,一个薛宝钗,这三个人都是王夫人素日倚重之人。可是一番查抄下来,这三个人都走到了王夫人的对立面。
最微妙的是林黛玉的态度,留白了,没写。那么,林黛玉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中秋之夜,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
黛玉此番哭,固然有思念逝去的父母之意,但何尝不是感时伤怀呢?面对王夫人的顽固,林黛玉其实没有一丝一毫是把贾府当作家的。查抄大观园之后,宝钗尚且离去,黛玉更会感觉到一种深深的隔阂和威胁。因此俯栏垂泪,不过是把哀伤深深的埋藏起来而已,并非黛玉不知。以黛玉的身份,贾母的期许和王夫人的坚持缠绕着她,让她唯恐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此时的黛玉,和她七岁刚到贾府时,其境况,依然没变。
湘云是不懂,黛玉是懂。但是薛宝钗的弃,其实也是自弃。她弃了大观园,弃了贾府,弃了众姐妹,其实也是自弃。她是躲是非的,可是是非却还会找上门来。等黛玉逝去,宝钗为薛姨妈王夫人姐妹之命,不得不嫁给宝玉,她是难自弃的,结果却为宝玉弃了。这弃与自弃,难自弃与被弃,宝钗的命运,始终在这情感的惊涛骇浪起伏颠簸,不能善终。
其实湘云对宝钗的恨,是爱,是由爱生恨。这个父母早逝的女孩儿,单纯爽朗,如何知道人心险恶难测,她的宝姐姐也是凄凉之至。而黛玉的沉默,则是无言的感怀。她对宝钗的离去,不嗔不怒,不喜不悲,就好像宝钗从未来过也从未离去一样,既然心意相通,那又岂是高墙大院,生离死别阻隔得了的呢?
史湘云、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恨,一个是无恨,一个是自弃,真真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