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里的“一声叹息”

(2013-03-14 08:00:26)
标签:

红楼梦

风之子

分类: 《风语红楼》(初始本)

                《红楼笔记》之六百八十三

                 风之子原创

 

    第七十五回,有一个极端重要的细节,不能忽略:

    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 都悚然疑畏起来.贾珍忙厉声叱咤,问:"谁在那里?"连问几声,没有人答应. 尤氏道:"必是墙外边家里人也未可知."贾珍道:"胡说.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 . 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贾珍酒已醒了一半,只比别人撑持得住些,心下也十分疑畏,便大没兴头起来. 勉强又坐了一会子,就归房安歇去了.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细查祠内,都仍是照旧好好的,并无怪异之迹.贾珍自为醉后自怪, 也不提此事.

    这段说的是中秋之夜,宁国府贾珍率着一家子欢度中秋呢,恍恍惚惚听到了“长叹之声”。这一声叹息,值得好好分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一声叹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1.按照尤氏的说法,是墙外边有人偶尔为之,但立即被贾珍给否定了,因为“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

    2.那么,是幻觉是听错了。就更加不会了,因为,不是贾珍听见的,而是“大家明明听见”,而且,后面的“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 扇开阖之声.”也是大家都听见的,所以“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由此,可以肯定,不管我们现在从科学的角度如何解释,但从曹雪芹当时描写的角度来看,他是要让我们相信这一声叹息是真的。

    其次,我们要搞清楚,这一声叹是谁发出的?

    这个,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1.这段话的行文有明确的指向性。先是“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接着是贾珍点题“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然后是神迹的启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 扇开阖之声.”然后是进一步加强这种启示“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细查祠内,都仍是照旧好好的,并无怪异之迹.”

    这其实已经很显然了,那就是这一声叹息,就是贾府的开门鼻祖宁荣二公的魂魄发出来的呀。因为:

    2.这是和第五回有呼应的。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有这样一段话: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 "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z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 '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 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也就是说,宁荣二公是一直在神界庇佑着宁荣二府的,他们为了贾府的生存而苦苦支撑,所以才会有嘱托之语。

    3.而从第五回至第七十五回,经历种种,看着贾府的一班不肖子孙胡作非为寻欢作乐不思进取,就连宁荣二公也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了,所以,感慨良多,终于绝望,发出了“长叹之声”。
     很明显了,这一声叹息,就是宁荣二公之灵发出来的。

     第三,那么,这声叹息意味着什么呢?

     至此,我觉得相当有必要回过头来梳理一下在整部小说貌似莺歌燕舞柳暗花明欢声笑语背后隐藏的一股悲剧之线了,因为这股线的尽头,到第八十回之前,就是宁荣二公这一生绝望的叹息。

    1.第五回宁荣二公对警幻仙姑的嘱托,虽还抱有“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之希望,但也深知“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了。这就给整个贾府的命运至少在这一个轮回定调了;

    2.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之前托梦给王熙凤所说的“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3.第二十二回贾府猜灯谜一节贾政的感悟:

    贾政心内沉思道: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 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指薛宝钗)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4.第六十三回贾敬暴死(参见拙文《《红楼梦》里贾敬之死的象征意义》、《《红楼梦》里三次里程碑式的死亡》、《《红楼梦》之大转折在贾敬之死》),至贾敬一死,这股悲剧之线彻底明朗化了,至此小说之前的轻松唯美的语气也在伴随着查抄大观园之后晴雯的屈死、贾迎春的出嫁和不幸以及香菱的悲剧和薛家的危机在八十回前变为沉郁凄凉了;如果说整部《红楼梦》前六十三回还是总体是明朗的愉快的话,那么后面这十七回,就越来越悲郁了。

    5.然后就是这第七十五回,就是这宁荣二公发出的一生绝望的叹息,这样的暗示,从第五回的勉力支撑到第七十五回的绝望长叹,就是一个轮回啊,它强烈的预示着八十回后贾府风雨飘摇不可挽回的衰败的命运!
    所以,这一声叹息,是贾府即将衰亡的预兆,也是关于贾府命运的叹息。在这声叹息之后,贾府的大悲剧、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大悲剧就要真正来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