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之五百七十九
风之子原创
说实在的,写尤二姐尤三姐悲剧这几回,是最难熬的。首先是内容悲催、灰暗,令人压抑;其次是偏偏问题很多,说了一个又一个,没完没了;真有点受不了了。不知道曹雪芹先生是否学过接受心理学,呵呵,开个玩笑。大概是他老人家也觉得受不了了吧?所以,尤二姐安葬完毕,他就又把笔调转回到大观园,说说那些美好的人物,说说那些美好的情愫,说说那些美好的事情。这不,第七十回,开篇就写贾宝玉因为尤二姐尤三姐的事情给气得有些糊涂了。我觉得,这里面就有这个意味。
第七十回,开篇即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片知己真情。
话说大观园众姐妹请贾宝玉去看一首好诗,这首诗叫《桃花行》。先不论这首诗写得怎样,我想说的是贾宝玉对这首诗的感应,那种感应是知心知肺的、是深入骨髓的,是高山流水的。请看: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
那么,贾宝玉为何会落泪呢?紧接着一句,点明了原因:
“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
原来,一读此诗,贾宝玉虽未见黛玉亲作,却已经知道是黛玉的作品了,正所谓文如其人,睹物思人也。我们能想像,一个人,当他读到爱人的诗作时会感动伤心到落泪是什么样的情形吗?
而且,请注意,这时候林黛玉是在场的。所以,我疑心,贾宝玉伤心落泪而“又怕众人看见”,所为还是怕黛玉看见,众人看见他落泪,必要调笑,黛玉必会知道,宝玉的心,只有黛玉懂,宝玉的泪,也只有黛玉懂,宝玉是怕引起黛玉伤心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当然,宝玉对黛玉的了解,还要经受一番小小的考验:
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先是薛宝琴出场拷问,问贾宝玉这诗谁做的?贾宝玉说是林黛玉。薛宝琴说不是,是她做的。但是,贾宝玉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
后是薛宝钗出来帮腔,用大道理反驳贾宝玉的判断。但是,贾宝玉依然坚持自己的感受,认定是林黛玉之作。
在贾宝玉接连经历过了薛宝琴和薛宝钗姐妹的考验之后,众人“都笑了”,对他的判断做了不言而喻的肯定。大家不得不心悦诚服了,知黛玉者,宝玉也。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薛宝琴和薛宝钗,曾经都是一度被“误认为”是要成为贾宝玉妻子的人,由这两人来考验贾宝玉,是不是有点像贾宝玉在爱林黛玉的过程当中经受的两次诱惑呢?我看很像,也很有意味。这时候,谁还会(包括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其他那些小小的缺点而质疑他对林黛玉的爱情呢?这样的人,林黛玉会不爱?
而林黛玉的表现呢?
大家注意,这个过程,林黛玉是在场的,但是她一句话没说,曹雪芹甚至没写她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和表情。为什么?
我以为,这表现的同样是黛玉对宝玉的了解,因为,这时候:
1.黛玉不便说。
林黛玉说什么都不妥,这是黛玉的身份。
2.黛玉不用说。
黛玉说什么呢?根本不用说。以黛玉对宝玉的了解,黛玉知道宝玉会说什么,怎么说,她根本不用担心宝玉会猜错,因为,他们的“心”,早已经在一起了。
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铸就的一段千古爱情的基础,首先,他们是千古知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