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生存

(2009-04-30 11:28:25)
标签:

孔子

老子

中国文化

境界

杂谈

没有想到,在《史记》中读到的一段话竟然使我突然省悟过来,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竟然就是生存。

 

《史记》中《孔子》明确记载,孔子求学于四方,到周国“问礼”,求教的老师正是塑造中国文化传统的另一位哲人老子。在孔子临走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上面这段话,可以这样翻译:对人性体察深刻而明晰的人为什么常常得不到善终,是因为他们好议论别人的是非曲直;学识渊博知识丰富的人为什么常常危机不断,是因为他们老是揭别人的短,指出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做子女的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做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欲望。

 

在我看来,这段话非常深刻的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基本内质,那就是:生存。人应该拥有知识学问,应该对人性有深刻的体察,但是你不能去“批判”,否则灾祸就会来临。我在这两位哲人的观念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早期即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批判能力”,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学识和修养已经沦落为“混饭吃”的工具。难怪,王晓明先生要用一本专著专门去写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人的“吃饭”问题。

 

看来,中国文人在早期即丧失“存在的独立性”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并不仅是现实的压迫,而是在这种压迫下的“内化”的一种自觉行为。那就是:生存是最高智慧、最高境界。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两位集大成者。应该说,他们在创立中国文化思想的时候抱着怎样的观点和心态,在某种程度就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和价值取向。

 

当时光飞越过千年,我再来审视这段话时,首先,我对“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原来,“礼”并不仅仅是礼仪,更深层的,它还是生存之道,难怪孔子和老子以及后来的中国文人要把“礼”看得那么崇高;其次,正是在“彬彬有礼”的修身养行当中中国文人丧失了“生存的独立性”和“现实的批判性”;第三,中国文化因此并不是一种“批判的文化”,而是一种“生存的文化”。

 

因为,早在千年之前,那两位影响中国文化甚巨的人物就已经确定:生存当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因而,它也就确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这是为一部文人历史所证实了的。

 

相关:

辜鸿铭妙论中、美、英、德、法诸国文化

高效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使中国更加强大

打工皇帝彼得

诗意徘徊在暴力边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