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者,拆分也。薛宝钗的名字里,包含着她“恩爱夫妻不到头”的凄惨命运。钗如何能分?因为钗是用两股簪子合在一起而成的。曹雪芹为这个女子起名为宝钗,或许是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得到了启发:“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分合钿”——把钗跟合(盒)分成两部分,意味着夫妻的永久分别。
给薛宝钗的一句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叹,是赞叹,是说薛宝钗具有劝勉丈夫上进的贤妻之德。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完全是按照封建时代对少女的最高要求来塑造这个人物的。第五十六回“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作者用一个“时”字来概括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时”通“是”,是形容词“正确的”意思。薛宝钗的“正确”,表现在许多地方。
第四十二回,薛宝钗为黛玉行酒令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两句词而“教训”了黛玉一番。她说:咱们女孩儿家“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第七十五回,查抄大观园之后,薛宝钗借口母亲身体不舒服需要照顾,果断离开了大观园这个是非之地。
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是“三从四德”。薛宝钗可谓四德俱佳。作者第一次介绍薛宝钗,就说她“举止闲雅”,父亲死后,“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她第一次露面,就让读者看见她“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著纂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描花样子”。宝钗的“言”,从来是“择词而说,时然后言,不厌于人”,而且,事不关已绝不发议论,一问三不知。在对待自己的终身大事上,薛宝钗自己一点不拿主意。第九十五回,薛姨妈答应了宝玉的亲事,回去用商量的口气问宝钗愿意不愿意。她既不说愿意,也不说不愿意,既不高兴,也不羞惭,正色对母亲说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亲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了?”这是不打折扣的“三从”。
在小说中,作者不止一次地直接称赞薛宝钗,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生来的贞静”,“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说贾府上下没有一个不说她好的,“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都喜欢和她玩。作者这样还嫌不够,还几次通过众人的嘴来夸赞她。
贾母不止一次夸赞薛宝钗。第三十五回,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王夫人称赞宝钗是个可依靠、可信赖的“妥当人”。在史湘云眼里,薛宝钗更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第三十二回,湘云对袭人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袭人称赞宝钗心地宽大,真真有涵养、叫人敬重。
赵姨娘恐怕是小说中的坏人了,就连她也被薛宝钗感动了。第六十七回:宝钗也送了些哥哥从南边带回来的东西给贾环,赵姨娘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薛宝钗的唯一“缺点”就是“冷”。“冷”,即“无情”。因为知道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的说法,“所以总远着宝玉”。后来与宝玉结了婚,她仍然是那么自尊自重,不肯说说笑笑。
判词的另一句是“金簪雪里埋”,这跟“一朵鲜花插在了猪粪上”是一个意思。如此完美的一个女孩,最后嫁给了“有眼无珠”、“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贾宝玉,这无论如何不是薛宝钗的愿望。她的理想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所以,得知要为宝玉“冲喜”而跟他完婚,“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第九十七回)更不幸的是,宝玉出走,撇下她一个独守空房。第八十三回夏金桂撒泼抢白宝钗:“天下有几个都是贵妃的命?行点好儿吧,别修的像我,嫁个糊涂行子守活寡,那就是活活儿的现了眼了!”这话再恶毒不过,却不幸应验在薛宝钗身上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