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之夜,自古被称之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少女节。
据神话传说,织女是玉帝的第七个女儿,心灵、手巧、会织布。她和地上的牛郎结为夫妇,生下了两个孩子。后来夫妻二人被王母娘娘强行分开,并画出一道天河,让他们夫妻隔着天河相望。只有每年的七月七这天,喜鹊来搭桥,两人才得相会。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心灵手巧”是一个好女孩儿的必要条件。所以,戏曲《花为媒》里的张五可得知王俊卿说她“心不灵、手不巧,身段不苗条”时,便十分气恼。女孩儿如何才能变得心灵手巧呢?据说可以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于是就有了织女崇拜——在七夕这天祭拜织女、并向她“乞巧”——这便是乞巧节的来历。
在元大都时期,每到七月七日这天,皇宫里和官宦士庶人家,“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亲眷、小姐、女流,做巧节会”。
据《光禄寺志》记载,明朝的皇宫里“各宫供像生牛郎、织女、从人、麒麟、象、羚羊、海马、狮子、獬豸、兔,海味、糖果、糖菜,俱用白糖浇成”。
《北京岁时记》中记载,“七夕宫中最重”,百姓家家设宴,而女孩儿们,要在晚上对着银河祭拜。
乞巧,是少女过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怎么乞巧呢?最初的乞巧方式见于东晋人的《西京杂记》:“汉(朝)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陶宗仪的《元掖庭记》记载,元朝皇宫里筑有九引台,为乞巧之所。七夕,宫女们登上九引台,“以五彩丝线穿九孔针,先完者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已然具有比赛的性质。
明朝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的乞巧方法比较具体:中午,每个乞巧的女孩儿都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曝晒,过一会儿,水面会生一层膜。这时,将绣花针放进碗中,针就会浮在水面上。因在阳光下,碗底会出现绣花针的影子。这个影子如果像云、像花、像鸟兽,或者像鞋、像剪刀,都谓是乞到了巧。如果针影子粗如棒槌、细如线,或者直如车轴、蜡烛,就是说没有乞到巧,乞到的是“笨”。乞巧的女孩儿便会不高兴,甚至会哭鼻子。
《析津志》中记载,七夕的元大都,做小买卖的“以芦苇夹棚,卖摩诃罗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买者纷然”。这种风俗承袭于宋代。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鸂鶒、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瓦子,即商贩集中的市场。“水上浮”这种玩意儿,似乎是从绣花针乞巧中得到的灵感所开发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街头小贩还有卖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