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么:农历六月初六是什么节?有段相声里,说是“谷秀节”——不是说“六月六看谷秀”么!这当然是调侃。然而六月六确实是个“节”——“曝晒节”。(曝,此处应该读pu,四声——铺)
北京好像没有“曝晒节”的说法,但是元大都时,要在这一天晒干肉。明清两朝乃至近代,每年六月六老百姓要晾晒衣裳,这已然成为习俗。据说这天晒了太阳,衣裳就不会生虫。《帝京景物略》记载:六月六这天“老儒(晒)破书,贫女(晒)敝縕(注:音运,棉絮),反复勤日光,晡乃收。”纸质书籍怕潮湿,也怕生蛀虫,必须要晒一晒,所以“老儒晒破书”。
六月六是寺院的“晒经节”。寺院要在这天晒珍藏的经书。《天咫偶闻》载:“每六月初六有晒经会。”
“晒经会”传说起源于唐朝。据说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来,六月六变成吉利的日子,老百姓在这一天要“晒红绿”。
不单单老百姓要晾晒衣裳,皇宫里也要晒銮驾、晒皇帝的龙袍,内府皇史宬要晒藏书档案。明朝如此,清朝依旧。国学家夏仁虎著的《清宫词》里有一首诗写道:“年时抖晾派臣僚,实录纷陈玉牒高。岁岁节逢天贶日,端凝奏请晒龙袍。”后两句的意思是:每年到天贶节这天,端凝殿的太监都要请求皇帝批准晒龙袍。
夏仁虎诗中提到的“天贶节”,是道家的节日。贶,音况。天贶,意思是上天赐予。天贶节起源于宋代。有一年六月六,宋真宗赵恒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于是定这天为天贶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唯有晒太阳的风俗尚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