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自有女儿节:端午是头一个

(2019-06-07 10:11:31)
标签:

端午

女儿节

分类: 文史杂谈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三个也是属于女性的节日。这三个节日是:端午、七夕、重阳。
       端午节是第一个女儿节。包括闺阁少女和已经出嫁的女儿,这一天都要过节。这在《帝京景物略》中有明确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曰女儿节。”
       女儿怎么过节?《宛署杂记》里说,“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艳”,就是说,怎么漂亮、怎么好看就怎么打扮。已经出嫁的,也要再这一天回娘家。《红楼梦》第三十回里说:“原来明日是端阳节,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因为过节,所以那些专职学唱戏的小姑娘们可以不学戏了。第二天中午,也就是端午节这天,史湘云也来到了贾府。不用说,她也放假休息了。小说中交代,平时在叔叔家,她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儿呢。她还给袭人、鸳鸯、金钏儿、平儿每人带来一个绛纹戒指做礼物,因为是女孩们的节日么。
      “女儿节” 这一天,民间的姑娘头上要戴石榴花——五月,正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妇女头上戴“福儿”,即用红绒制成的蝙蝠、“卍”字头饰。
       七月初七是第二个女儿节,而且是少女节,又被称之为七夕节,乞巧节。这些名称都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密切关联。据传说,织女是玉帝的第七个女儿,心灵、手巧、会织布。她和地上的牛郎结为夫妇,生下了两个孩子。后来夫妻二人被王母娘娘强行分开,并画出一道天河,让他们夫妻隔着天河相望。只有每年的七月七这天,喜鹊来搭桥,两人才得相会。
       这个美丽而又凄楚的传说始于何时,是汉代还是南北朝,暂且不要管它。我们只说民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心灵手巧”是一个好女孩儿的必要条件。所以,戏曲《花为媒》里的张五可得知王俊卿说她“心不灵、手不巧,身段不苗条”时,便十分气恼。女孩儿如何才能变得心灵手巧呢?据说可以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于是就有了织女崇拜——在七夕这天祭拜织女、并向她“乞巧”——这便是乞巧节的来历。
在元大都时期,每到七月七日这天,皇宫里和官宦士庶人家,“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亲眷、小姐、女流,做巧节会”。
       明朝的北京人也过七夕节。据《光禄寺志》记载,明朝的皇宫里“各宫供像生牛郎、织女、从人、麒麟、象、羚羊、海马、狮子、獬豸、兔,海味、糖果、糖菜,俱用白糖浇成”。《北京岁时记》中记载,七七这天家家设宴,而女孩儿们要在晚上对着银河祭拜。
       乞巧,是少女过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怎么乞巧呢?最初的乞巧方式见于东晋人的《西京杂记》:“汉(朝)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陶宗仪的《元掖庭记》记载,元朝皇宫里筑有九引台,为乞巧之所。七夕,宫女们登上九引台,“以五彩丝线穿九孔针,先完者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就是举行穿针比赛,看谁穿得快,优胜者还能得到奖金。
       明朝人编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的乞巧方法很具体:中午,每个乞巧的女孩儿都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曝晒。晒过一会儿,水面会生膜。这时,将绣花针放进碗中,针就会浮在水面上。因在阳光下,碗底会出现绣花针的影子。这个影子如果像云、像花、像鸟兽,或者像鞋、像剪刀,都谓是乞到了巧。如果针影子粗如棒槌、细如线,或者直如车轴、蜡烛,就是说没有乞到巧,乞到的是“笨”。乞巧的女孩儿便会不高兴,甚至会哭鼻子。
       重阳节是一年中第三个女儿节。重阳节,父母家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花糕。如果娘家不派人去接,“女则怨诧,小妹则泣”——出嫁的女儿想爹妈,家中的妹妹想姐姐;如果接不来,“母则诟”——娘家妈会发脾气、骂人。(据《帝京景物略》)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一书中引宋代《岁时杂记》称,民间习俗于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是啊,如果女儿这天不回来,母亲做好的花糕给谁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