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诈马,与马无关、也不是牛羊退毛

(2018-08-24 19:31:39)
标签:

蒙古

宴会

分类: 文史杂谈
       从内蒙古草原旅游回来的人说:“诈马宴”已经成为草原上各旅游点的必备项目。
       我问:什么是“诈马宴”?“诈马”是什么意思啊?是“欺骗马”还是“马欺骗”?
       知道的人告诉我:“诈马宴是蒙古最高级宴会,包括歌舞娱乐等”;“退掉毛的整畜,蒙语呼诈马”;“诈马,蒙语,译成汉语:牛羊退毛烤着吃。”
      我不得不说:这是对于“诈马”和“诈马宴”的曲解。“诈马”,不是蒙古语,也不是“牛羊退毛烤着吃”的意思。
       清朝人陈康祺在他的《郎潜纪闻·塞宴四事》中说,清朝皇帝每到木兰围猎,蒙古诸台吉及四十八部盟长,要向皇帝“恭进筵宴”。筵宴上有四个节目,分别是诈马、什榜、布库、教駣(音套)。所谓什榜,就是器乐合奏。所谓布库,就是蒙古式摔跤。所谓教駣,就是驯生马蛋子。
       那什么是诈马呢?此处的解释是:选六七岁的小孩,穿上漂亮的衣服,骣骑不加鞍韂的马,朝树在数里之外的大旗奔跑,先到者受赏——明明就是赛马,怎么叫诈马?
这个解释不是唯一的。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也是清朝人说的:皇上每年秋天到热河打猎,“近边蒙古王公例来迎谒”,并在围猎结束后,在大蒙古里举行宴会,“陈诈马布库诸戏”。其中的诈马“乃其(按;之蒙古人)长技也”。按照描述,所谓诈马就是“驱生驹之未羁靮(音笛)者千百群,令善骑着持长竿,竿头有绳作圈络,突入驹队中……绳系驹首”——这不就是套马么!所不同者,是套住生马以后,套马人要骑上没有笼头、鞍韂的生马,任凭生马怎么跳跃,骑马人“夹以两足,终不下”——这不就是驯生马么!
        蒙古人为清朝皇帝表演的赛马、套马、驯马就是“诈马”么?非也。
        诈马,与马无关,而是对一种宴会的称呼,最早出现于元朝。
        元·周伯琦诗《诈马行·序》:
      “国家之制,乘舆北幸上京,岁以六月吉日。命宿卫大臣及近侍服所赐只孙,珠翠金宝,衣冠腰带,盛饰名马,清晨自城外各持綵仗,列队驰入禁中。于是上盛服,御殿临观。乃大张宴为乐,惟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前列行酒,馀各以所职叙坐合饮,诸坊奏大乐,陈百戏,如是者凡三日而罢。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二千噭马三匹,他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只孙’,华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诈马筵’。”——就是说,君臣穿统一颜色服装参加的宴会,叫诈马宴。诈马宴举行三天,服装每日一换。
      诈马宴是从上都开始的。有元人张昱诗《辇下曲》诗句为证:“祖宗诈马宴滦都。”滦都,上都之别称,也称滦京、上京。
      唯有六月在元朝皇帝赴上都前、到上都后举行的宴会叫“诈马宴”么?不尽然。元朝将征伐、狩猎、宴飨,列为国朝三件大事。只要有个名目,就举行张乐大宴。初一正旦,正月十五,二月二龙抬头,三月寒食,五月端午、六月瓜果熟,八月中秋,九月九重阳,车驾还都,以及紫菊开、金莲放……都要举行宴会。举行宴会则必须着以盛装。以清明寒食为例:“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绮筵杂进,珍馔甲于常筵”。恐怕这些宴会都叫“诈马宴”。
      据元代人著作的《析津志·岁纪》中记载,二月,“下户部关拨钱粮,应付诸该衙门分办社直等用,各投下分办簇马只孙筵会,俱是小小舍人盛饰以显豪奢”——“簇马只孙筵”,应是“诈马宴”的另一种叫法。簇马,即诈马。
     《析津志》中还有“霓裳宴”的叫法:“八月两京秋恰半,金闺胜赏冰轮碾,玉琯南宫音乍转。霓裳燕,穆清一曲云中按。”霓裳燕(宴),是参加宴会者都要穿上豪华艳丽服饰的佐证。
       现在该说说“诈马只孙”是什么意思了。
       按周伯琦所说,诈马宴又叫“只孙宴”,只孙是汉语“一色衣”的意思。因为参加宴会的宿卫大臣及近侍,都要穿上皇帝所赐的衣服,这些衣服的颜色是相同的。那么“只孙”应该是蒙古语“颜色”的意思。颜色,蒙古语是“济苏”。“济苏”和“只孙”发音相近。
    “诈马”在《析津志》中又做“簇马”,可见也是外来语的音译,但不是蒙古语。清朝君臣误以为“诈马”与马有关,就是套马、驯马的意思,所谓颜色,也是指马的毛色。这是“望文生义”的曲解。
       据元史专家韩儒林(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先生考证,“诈马”是波斯语jamah——衣的音译。元朝皇帝赐给参宴大臣的只孙服,是回回商人贩自波斯的绣金锦缎——纳石失制成的,衣、帽、腰带配套,上面镶有珍珠、宝石。这种华丽无比的“诈马只孙”或者叫“簇马只孙”,也可以叫做“礼服”。因而“诈马宴”也可叫做“礼服宴”、“霓裳宴”。萨都剌的诗《天魔舞》,可谓是诈马宴的写照:“凉殿参差翡翠光,彩衣华帽宴亲王。红簾高卷香风起,十二天魔舞袖长。”
      综上所述,“诈马”既不是赛马也不是套马、驯马,或者干脆说,与马无关。把“诈马宴”解释成“蒙古最高级宴会,包括歌舞娱乐等”还沾点边儿;解释成“牛羊退毛烤着吃”,那就更远的没边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