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张名片后面的故事

(2017-10-17 13:10:10)
标签:

河内

渴望电视剧

分类: 老年杂忆
       整理旧文稿,翻出一张名片。正面,是“北京日报社代表团”和四个成员的名单;背面,写着几个字和图案。看到这张名片,我笑了,想起一段往事。
一张名片后面的故事

一张名片后面的故事

       1992年夏天,应越南河内日报之邀,北京日报组织一个代表团访问河内日报。代表团一行四人:时任日报京华周末主编的我、晚报漫画家李时民、内参部副主任周告华和同心出版社副主编王薇。
      我们下榻的华龙饭店位于还剑湖东岸,和越南人民报在同一条街上。还剑湖位于河内最繁华的市中心,环湖有专门接待外国人的友谊商店,有银行、酒吧,还有寺院;河内日报也在湖边上。关于这个湖,有个神话传说:说湖里栖息着一头大鼋。有一年,外敌入侵,大鼋嘴里叼着一把宝剑现身了。越南皇帝拿着这把宝剑去打仗,赶走了敌人,得胜归来,把宝剑还给了大鼋。还剑湖因此而得名。
      一天早上,我们三位男士决定在正式活动开始之前,抽空去逛逛河内的市容街景,天一亮便出发了。逛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觉得时间不早了,离河内日报同行约我们出去的时间还差半个多小时,该回去了。然而在如何返回饭店的路线上,三个人三个主意、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方向,不知该听谁的。我提议:咱们打车回去。当时河内满大街都是那种三轮车——人在后面蹬、客人坐在前边像个簸箕似的座位里。我们很容易叫住了三辆车。因为语言不通,我拿出一张名片,在背后画了一个大圆圈,中心套着一个小圆圈,和一只小船。并写了“lake 湖  华龙饭店”几个字。在越南,很多人认识汉字,寺庙的大门,都有用汉字楷书写的对联。我想,这几个字三轮车夫应该认识的。三个三轮车夫聚在一起看了我写的字,相互交换了一下看法,点点头。于是我们坐上三轮车出发了。
       三轮车蹬的飞快,不一会儿就把我们送到了一个湖边。我们一看,不对,不是这个湖。于是坐上车又走。很快,我们又来到一个湖边。再一看,还是不对!这时,离约定时间还剩十几分钟了,李时民有点着急,怀疑三轮车夫故意耍我们。我拦住一个学生模样的过路人,想请他帮我们翻译、告知我们要去的地方。他看了我名片上的字和图案,也不明白,用越南话指着湖面说着什么,那意思大概是:这不就是湖吗!
      漫画家李时民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他在我画的湖边上画了一口宝剑!那个年轻人脱口而出:“是还剑湖!”三个三轮车夫立刻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让我们上车。又是一路狂奔,很快,把我们送到了还剑湖畔的华龙饭店。在这半个小时里,三轮车载着我们转了大半个河内市区,抵达后跟我们要了三万越南盾的车钱。
       事后我们向越南女翻译说起这件事,女翻译笑着说:“你们被敲了竹竿。”她的意思是,我们确实被三轮车夫耍了。
       早饭,是越南主人请我们在一家小饭店吃的,每人一碗面,是用中国出产的方便面加上一些鸡肉和蔬菜、香菇做成的。结账的时候我发现:一碗面的价格是一万盾。
       那次访越我们还做了这样一件事——
       当时,中国的电视连续剧在越南大受欢迎。主人邀请我们观赏杂技表演,音乐响起,竟然是《西游记》的主题曲《路在何方》,令我们惊诧不已。原来,河内电视台已经播过了《西游记》和《宋氏三姐妹》。在访问中国大使馆时,李大使说想把《渴望》介绍给越南观众,可是制作方跟他们要钱。李大使说:大使馆哪有这笔钱?我自告奋勇,说回去把意见向市里反映一下。回国后,我给志坚同志打了一个报告。
       一年后,越南河内日报的同行回访时告诉我,《渴望》在越南引起轰动,刘慧芳已经家喻户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