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州、海运与张家湾

(2017-08-21 10:02:32)
标签:

元大都

张瑄

分类: 文史杂谈

       北京电视台要做个专题片,题目叫“北通州”。通州为何冠以一个“北”字?因为江苏还有个南通州。

       说起来,南通州在前,出现在五代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由静海军改置;北通州置于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晚于南通州约百年。正由于有了北通州,江苏的通州才被称为南通州的。

元朝建都于燕地之后,北通州的重要性上升。因为元大都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通俗地说,元大都那么多官员、百姓,吃的穿的用的,全都要从江南经运河运过来。为此,元朝在前代的基础上,大规模地疏浚运河。又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春至翌年之秋,动用军人、工匠、囚徒两万多人,历时一年半,开挖出一条由通州至积水潭的通惠河。自此之后,满载粮食、丝绸的船只便可从江南一直驶进大都城了。

       提议海运的,是丞相伯颜。至元十三年,他率军灭掉南宋之后,曾命朱清和张瑄押送宋朝的档案图籍,由海道运往大都城。他想,如果让这二人走海路运粮食,应该也行。至元十九年,他请命于朝廷,获得批准。于是他指示罗璧等人建造海船。

      罗璧,1244—1309,镇江人,至元十九年以明威将军镇上海。他接到伯颜丞相之命,监造平底海船六十艘。第二年,他和朱清、张瑄,押送第一支船队首航成功,被赐予金虎符,晋封为怀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兼管海道运粮。(据《元史·罗璧传》)

      首航的航线应该是朱清、张瑄提供的,因为这条航线他两人六年前走过一次。

      朱清,1236—1302,崇明人;张瑄,?—1302,嘉定人。二人初为私盐贩,后为海盗,被南宋官方追捕,投降了元军。至元二十二年,朱清封为万户,主管海道运粮,官至江南行省左丞。张瑄为千户,官至江南行省左丞。

      到至元二十八年,整个海运“止令清、瑄二人掌之”,真是位高权重了。二人因聚敛了大量财富,也招来了祸殃,被告有逆谋。大德六年,朱清自杀,张瑄及其子文虎被处死。八年后,二人被平反——这是后话。

       海运的航线调整了两次。最初的航线是从刘家港入海,经南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入洋,然后沿海岸线北上。这条线要绕一个山东半岛,“路多浅沙,行月余始抵(山东)成山”,从上海到杨村码头,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一个单程要走好几十天。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人提出改换航线,少走些弯路。三十年,千户殷明略又开辟一条新航线:由江苏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向东,入黑水大洋,直奔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海河)。这条航线显然近多了,顺风时十余天便可抵达大都。

      海运效率倍于河运,然而风险也大,“风涛不测,粮船漂溺者无岁无之,间亦有船坏而弃其米者”。(《元史·食货志》)从至元二十年始,最初每年运粮四万六千五十石,至者四万二千一百七十二石。也就是说,途中损失三千多石。这还不是损失最多的。至元二十一年,运粮二十九万五百石,至者二十七万五千六百一十石:一年损失将近一万五千石!尽管如此,“然视河漕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元史·食货志》),就是说,虽然损失惨重,还是比河运合算。所以,至元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是年遂罢东平河运粮”。到元朝末期,元大都的经济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海运。

      无论河运还是海运,都须至北通州的张家湾。张家湾之得名就是因为张瑄。《天府广记》:“元时有万户张姓者居此”。

      说罗璧、朱清、张瑄,是出色的航海家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因而也是值得纪念的。南通州附近有个张家港,或许也因张瑄而得名?但笔者一直没有找到史料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