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哪个民族的人?有人说是蒙古族,有人说是回族……
说起来,这个争论是笔者挑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上大学时参观国家博物馆,看到一幅蒲松龄画像,说明文是:“蒲松龄,蒙古族作家”,于是便问馆方:请问有何根据?回答者没有给出答案,只把提问者支到了图书馆:你自己去查资料吧。
笔者在北京晚报上挑起争论后,民族大学白教授撰文说:蒲松龄是回族。根据是福建《蒲氏族谱》:“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脉”。并举世居福建泉州的阿拉伯人蒲寿庚为证。这个蒲寿庚在宋元之间富而有势,为元代恢复对外贸易贡献很大。
持“蒙古族”说者所找的根据,是蒲松龄自己做的《族谱序》:“明初移民之说,不载于史,而乡中则迁自枣、冀者,盖十室有八九焉。独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然历年久远,不可稽也。相传倾覆之余,止遗藐孤。吾族之兴也,自洪武始也。”
这段话怎样理解?“般阳土著”,说明蒲家不是明初移民;“元总管”,是说蒲松龄祖上做过元代的地方官。而元代地方官都由蒙古人充当正职,叫“达鲁花赤”,总管一职通常由女真人和汉人来充当。所谓“避桑梓”,是说有些朝代规定,人不能在家乡为官。“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好解释:因为上有蒙古长官辖制,总管是不是本地人无大所谓。唯一能用来说明蒲氏祖上不是汉族的,是其中一人的名字——蒲鲁浑。这个名字显然不是汉族人的。
——这就“蒙古族”说的依据。
说天下蒲姓皆一脉、都是回族、都是阿拉伯人后裔,肯定站不住脚——舜时有贤人名蒲衣;《淮南子》中有人名叫蒲且子,楚国之善射者;汉代有蒲昌、蒲遵。这些古人怎可能是阿拉伯人后裔?《蒲氏族谱》那句话是有条件的:信奉清真教的蒲姓才是一脉相承的。
笔者到过蒲松龄故居,其乡党、后人俱在,并无信奉伊斯兰教者。
首个提出蒲松龄不是蒙古族的,是鄙人。笔者拿着“蒲鲁浑”这个名字请教过蒙古族同胞,给我的答复是:如果你的发音没有问题,这个单词肯定不是蒙古语(当然,蒙古族同胞的名字不一定都是蒙古语,也有藏语,因为许多蒙古人的名字是藏传佛教的喇嘛给起的,此外是不会用别的民族语言起名字的)。
那“蒲鲁浑”是不是契丹人或女真人的名字呢?在《金史》中,笔者找到了两个叫“蒲鲁浑”的人。一个是卷八十·列传十八的乌延蒲鲁浑。乌延是姓,蒲鲁浑是名,此人是一员勇将,屡立战功,被封为豳国公。还有一个,是列传三十三所载的蒲察通,本名蒲鲁浑,官至平章政事,封任国公。
《金史·金国语解》中,对“蒲鲁浑”有专条解释:布囊曰“蒲鲁浑”——口袋的意思。
没有疑问,“蒲鲁浑”是女真语。蒲松龄远祖之一叫这个名字,不可能是蒙古族、不可能是阿拉伯人后裔,只可能是女真族。
至于蒲鲁浑的后人如何融入了汉族之中,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