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画家朋友跟笔者讲过他的一个亲身经历:他花了一笔可观的价钱买了一幅石涛的山水画,想重新揭裱一下。他把裱画师傅请到了家中,裱画师傅当着他的面用清水浸湿了古画,先揭去了最后面的“背纸”,然后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搓掉了紧贴古画的“命纸”,接着出现的情景把他惊呆了:古画的山水和提款分成了两块!揭裱师傅说:这是一幅赝品,你买上当了。
字画造假盛于明清。明以后商品经济发达,名人字画大规模跻身市场,制作书画赝品牟取厚利成为可能。中国人自古以来尊崇圣贤、崇尚书画艺术。一些名人、学者的真迹,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被人争相珍藏,他们死后就越发珍贵。真迹有限,并且相隔年代越久远存世越少。既然奇货可售大价,于是就有了专门制作赝品以获利的商人。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有人专门以制作假画为生,在绢上画青绿山水,落款多为前代名家:唐李思训,宋赵伯驹,元赵子昂,明仇英等,还有假名家的题跋,苏轼的、黄庭坚的、米芾的……这种被称为“苏州片”的假画,流于全国。
明末清初,开封有人专做唐宋元名家书法,所用纸都为河南造的绵纸,造假技术很差,人称“河南造”。
湖南长沙也有假字画生产,人称“湖南造”,多用绫本,伪托的大都是名代的节烈名人。
广东造的假画多以绢本重设色人物,少量为花卉山水,常把宋徽宗的标题写在本幅上,画不是唐朝张萱的便是吴道子的,画幅二尺多宽、四尺多长,题材有仕女、武士、佛像等。
扬州造的假画人称“皮匠刀”,专造石涛的画,山水花卉都有。因为字体面貌特殊,字的撇与捺很像皮匠用的刀子,故称“皮匠刀”。
北京造假画的集中在地安门一带,主要造清代大臣字画,人称“北京后门造”。
造假画技术最高的当数上海。直到解放前,上海还有个造假的小集团,流水线式作业,绘画、写字、刻印、装裱,各有分工。造出的假画可以乱真,有些假画甚至卖到了国外。
造假画,要求的技术含量较高。清人吴修在《消夏录》里,记载着翟大坤等人制作伪《春山晓霭图》的经过:乾隆时,苏州王月轩以四百金从平湖高氏手中,买到一幅高江村的《春山晓霭图》。一个张姓裱工,花白金五两买来半张古代生产的侧理纸,裁为二,给了翟云屏十金,让他临摹两幅《春山晓霭图》,又给了郑雪桥十金,让他临摹款印。画临摹成之后,将画用清水浸湿,贴于漆几上,待其干后再浸再贴,一日二三十次,如此三个月后,用白芨水蒙于画上,使画面光润。这时再看那画,墨痕已经渗入纸的肌理,和真画已经很相似了。作伪者用原来的画绫装裱了一幅,又加上原来的题签、图记,以八百金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叫毕涧飞的。另一幅假画拿到了江西,卖给了一个姓陈的官员,得金五百。共赚得八百余金。而那幅真画则无人过问了。
造假字画的方法很多,先临摹再做旧是最常用的办法。但这方法也并不简单,因为作假者必须了解古代书画家用的纸、颜料甚至印泥的特征,不然就会漏出破绽。有资料介绍张大千制作假字画的过程:先搜寻一些旧纸,染上淡淡的颜色,画好之后托裱起来,再用漂白粉溶液洗涤,多次洗刷之后,将托纸揭去,重新托裱,然后再洗再揭,数次之后再刷上白芨水,使画面光润,最后再装裱起来——张大千是大画家,也是作假高手,他做的假石涛、假朱耷的画几能乱真。此外,造假的方法还有偷梁换柱、转山头等若干。可以断言:流传于世的名家字画,假的远多于真的。
当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鉴赏大家、号称“徐半尺”的徐邦达先生访问台北故宫博物院归来,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谈起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字画,徐老先生说,有三分之一是珍品,三分之一是赝品,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展出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全部是清代皇家的珍藏,其中为什么会有赝品?徐邦达先生说:因为乾隆皇帝真假不辨。
收藏的水可谓深矣,没有相当相应的学问断不敢贸然下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