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巩华城
(2014-05-27 21:38:27)
标签:
昌平区沙河镇 |
分类: 北京史地 |
报载,位于昌平区沙河镇的巩华古城即将动工修复。笔者闻之心动。
笔者是在巩华城下长大的,对巩华城极有感情。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上城墙玩儿。直到步入老年之后,仍不时在梦中回到巩华城下。我对北京城历史文化的兴趣,就是从巩华城开始的。学生时代到巩华城东门外劳动,在一条水渠上发现过一通被当做桥的石碑,碑文一面朝上,记载的就是巩华城的历史。十余年之后,我又去了这个地方,找到了这通石碑,抄写了碑文。如今,抄有碑文的卡片已经找不到了,只记得这通石碑原是立于巩华城中的城隍庙中的,那座城隍庙后来成了我读书的小学。立碑的年代,大约是清光绪年间。而对于巩华城的历史,碑文记载与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和《光绪昌平州志》大体一致。
明朝以前,南北沙河之间有村落叫沙河店。自从朱棣定都北京,并选定昌平黄土山为陵地,沙河店就成为皇帝经常过往驻跸之地,永乐年间建有行宫。由于地处河谷地带,南北沙河经常泛滥,行宫到正统年间被洪水冲毁。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春天,明世宗谒陵驻跸沙河店,礼部尚书严嵩建言:此地为车驾谒陵之路,南北道里适均,应该修复行宫;因这里北距居庸、黄羊边镇不远,从安全考虑,还应该建筑城池,派兵守护。明世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嘉靖十七年五月在沙河店之东相度地势,十八年正月动工,一年后(公元1549年)竣工,赐名巩华。
建成的巩华城东西、南北各二里,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叫镇辽,西门叫威漠,南门叫扶京,北门叫展思。四门原建有城楼,城四周围有护城河,河上原建有石桥。皇帝的行宫坐北面南,位于城中央。石砌的甬道直通扶京门。扶京门“制如午门”——规制如同紫禁城的午门:瓮城有六个城门洞,中间的高大门洞供皇帝出入,文武大臣走两边稍小的门洞。
建成之初,城内只有驻军千余人,先以勋臣若都督为首领,后改为守备,并建有营房、公署、奠靖所。到隆庆年间以后,城内才允许百姓居住。到20世纪,城内居民分布于行宫后两侧,分为两个行政村:东一村、西二村。巩华城外之西还有两村,南为南一村,北为北二村。
巩华城内、行宫身后有座城隍庙,行宫西南有座龙王庙;行宫之东、镇辽门内,有座“古建泰清宫”,是座道观。在我的记忆中,太清宫大殿前面有两通石碑,西面那通,上面刻的全部是药方。可惜那时我没有学医。现在这通石碑不知流落何方了。
明亡之后,行宫渐成废墟,砖石被百姓拆走去盖房了。解放以后,在行宫的基址上建起了沙河中学。我的中学时代就是在这所中学度过的。行宫身后的城隍庙址上,就是我读书的小学。最初的教室原是僧舍,粗大的房柁上贴着一张红纸,上书佛家的六字真言。正中大殿,就是老师们的办公室。
历史上发生在巩华城的故事记载无多。
据明末人所著《甲申传信录》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日,李自成大军自居庸入关,大军就驻在沙河,自西山连营至巩华城“无隙地”。两天后,农民军自彰仪门进入京城。
据当地人云: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军队凭借巩华城牵制了北犯日军一天,为南口的防御赢得了时间。
世事沧桑,巩华古城已被岁月销蚀殆尽。“文革”前,四周的城墙轮廓尚在,只是城砖被扒光了,只剩下了夯实的黄土墙芯。再后来,连黄土芯也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了几座残破的城门洞。上世纪60年代,北影厂拍摄《小兵张嘎》,巩华城为外景地之一,其中有威漠门瓮城的不少镜头。
几年前去看巩华城,城内城外盖满了民居。日前去看巩华城,民居几乎全部变成了废墟。不知修复之后的巩华城,将是个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