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连英之死没有秘密

(2013-10-29 10:24:35)
标签:

谋杀?有首无身?

分类: 文史杂谈

关于清末大太监李连英之死,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更不是新鲜话题。因为前些时候北京电视台一个频道做过一期访谈,嘉宾一个是当年参与挖开李连英之墓的教师,他说李连英墓中只有脑袋没有身子,所以,他一定是死于非命。上周四( 1024)看到北京电视台“档案”做了一期节目,把李连英之死又炒作了一把,一贯讲究客观真实、尊重史料的“档案”,这回留给观众的印象是,李连英之死确实蹊跷,起码不是正常死亡。不然的话,他的墓中怎么会只有脑袋没有身子?他的家人说他是患痢疾死的,而死期在正二月,大冷天的,怎么会得痢疾?显然不是实话;他的墓志上对于他的死,用了一个“殒”字,似乎也很微妙……

笔者当年采访过一些有关人士,掌握了一些材料,故而想介绍一些情况,以供谈资。

其家人说:李连英死于“烟后痢”

1991年春节过后,正值姜文主演的影片《李连英》放映,笔者在当时任北京西城区委宣传干事的鲁来顺带领下,采访了李连英的两个过继孙子:李祥浩和李祥仲。两位老人当时年过七旬,是在李连英死后出生的,因而他们所知道的,也只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据两位老人说,他们的祖父李连英是善终,死于“烟后痢”。

关于这个死因,我觉得李家人没有必要撒谎。如果是非正常死亡、需要找个死因遮掩一下真相的话,可供选择的很多,何必单单说“烟后痢”?

“档案”节目提出质疑,说大正月里不可能得痢疾,这个质疑其实站不住脚:痢疾,严格说是一种里急后重、便血便脓的症状,致病原因可以是细菌感染,还可以是病原虫性感染。只要被感染,什么季节都可以发病。至于所谓“烟后痢”,是常年吸食鸦片造成蓄积性中毒引起的,无药可治。

关于李连英的死因还有两个旁证。一个是《清朝野史大观》中有篇文章说到李连英:“迨其病卒,饰终之典,等于元勋。罪浮于安德海,而结果大异,亦有幸有不幸尔。”这段话意思很明白,说李连英是病死的,虽然罪行超过了安德海,却得以善终,而且死后的葬礼很隆重,跟国家的大功臣一样。

    还有一个旁证是《宫女谈往录》,书中的宫女也说,宣统三年清明节前,得到他(李连英)的丧帖子,说那年正月连阴天,李连英就是在连阴天里得痢疾死的。正月二十九得的病,夜间肚子绞拧般的疼,第二天发现有脓血,一点东西也吃不下,到二月初四就死了。

假如李连英确实死于非命,这在当时一定是个重大新闻,李家无论如何也保不住秘密的。

颜仪民的证词不足信

“档案”中列举的“证人”中,有一位是“学者”颜仪民。他是“李连英死于非命”的证明人之一。但是笔者说,他的证言不足采信。为什么?

当年笔者数次采访过颜仪民老先生,对他颇有了解。他是满族,姓叶赫颜扎氏。清末庚子年曾任山西巡抚的毓贤,是颜先生的伯父。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毓贤大人支持义和团杀洋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指其为“罪首”。西太后迫于洋人的压力,将其处死了。颜仪民的父亲毓泰,曾在九门提督江朝宗手下任职,他本人和江朝宗之子江宝仓关系不错。据他听江宝仓说,李连英临死之前,曾应江朝宗之邀去什刹海之畔的会贤堂赴宴,宴罢回家,路上被人杀死了。

如果说,李连英墓中有首无身,可以支持颜仪民这个说法的话,那么更无可能。为何?如若李连英遭被仇人杀害,应该有身无首才对,怎么会把头留下把躯干拿走?这太不合常情。退一万步说,李连英死时确实只有头颅没有躯干,他的家人能只将他的一个人头下葬么?一定会给他配一个身子的!不是金身银身也得是个铜身,最最不济的,也会烧个陶的。这是中国封建迷信理论所决定的,据说不如此,他死后就不能转世托生,后人将要背上“不孝”的罪名。

当年我采访颜仪民先生的时候,颜先生年近八旬,就是说,他出生于民国初年。他跟江宝仓关系不错,即说两人年龄相仿、差不会太多。就算江宝仓大他十岁,李连英死时也不过是个孩童,有些事情也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所以我说,颜先生的证词不足为信。

先生著有一本《幽灵缥缈录》,曾赠我一本,里面有这么个情节,说有一天光绪皇帝到景山上散心,忽听北长街传来一片鼓乐之声。一问,方知是李连英在娶第三房姨太太,派小太监去一打探,满朝文武都给李连英送了贺礼……

笔者采访了李连英两位侄孙后专程去请教颜先生:李连英娶姨太太的这个情节您是从哪儿得来的?颜先生说:民国时期小报上登的!

还有一节,颜先生这本专门骂西太后和李连英的书里,并没有李连英赴宴后被仇杀的情节。这么好的故事,颜先生为何不写进他的大作呢?大概没想起来。后来听说李连英墓中有首无身,他才忽然想起来了……!

为何没有文物部门的看法?

    据赵广志口述的《李连英墓挖掘的经过》中说,墓穴挖开之后,校革委会主任“便马上给市文物局打电话,请他们派人来。……过了一会儿,文物局来了两个人,我们就开始了清理工作。”照这样说,清理李连英墓中的人中,有市文物局的两个人。那么,墓中的情况谁最有发言权呢?应该是文物局的人。而“档案”节目中恰恰没有文物专家的看法。

文物专家的看法笔者得到了。笔者采访过当年进入李连英墓的文物专家苏天钧。

苏天钧说,他就是当时进入李连英墓穴的两个人之一,另一同志姓李,是负责照相的。

苏天钧说,是他打开的墓穴石门,是他对墓穴中的殉葬品进行的清点,因此对李墓中的情况应该说他是最有发言权的。据苏天钧说:李连英的棺椁不在棺床上了,而且已经散碎在棺床下的一堆淤土上。棺椁散碎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墓穴进过水,将棺椁漂移,水渗尽之后,棺椁朽败而散;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盗墓者为得到财宝而毁坏了棺木。苏天钧说,墓穴顶端有洞,不能排除墓被盗过的可能。

    苏天钧认为,墓被盗过的可能性很大,一个是墓中没有大件随葬品,一个是李连英的颅骨在棺外。苏天钧说,李连英的尸体已经腐烂,并不是没有身躯和下肢。不过身躯和骨骼不完整,可能是盗墓者移动尸体造成的。

    按照苏天钧提供的情况,所谓“身首异处”的说法不成立。

殒、殁本是同义词

“档案”还提出一个疑问,说李连英的墓志上用于李连英死亡的字眼是个“殒”字,为什么不用“殁”呢?其实这不该成为一个问题。殒和殁是同义词,都是死亡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殒身亡国。”就是说,对同一亡者而言,用殒、用殁都是可以的,没有本质差别。

    说来,李连英不过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是个反派历史人物,一向就是个被丑化的对象。在娱乐化泛滥的今天,用他的传奇来消遣一番凑个热闹,也无大所谓。但最好不要把演义当成历史,还要贴上一个学术的标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