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续琵琶》应该改个戏名
(2012-07-20 22:35:49)
标签:
门外汉瞎说之六 |
分类: 戏曲杂谈 |
昆曲《续琵琶》戏名不准确
听说北京文化周将在伦敦举行,昆曲《续琵琶》,将在文化周期间演出。此事可喜可贺。不过笔者建议:将戏的名字改一改,因为这个名字有些不准确。
笔者有幸,曾在几年前此戏刚出炉时就观赏过,因而知道剧情大概。
对京剧,笔者是“棒槌”;对昆曲,更是“棒槌”的平方。虽然如此说,但是笔者还是听出些门道来:笔者听出,演员们的发声方法与传统昆曲截然不同。笔者外行,是对是错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有些疑问:假如日本歌舞伎的发声方法也变一变的话,那么日本歌舞伎的特色将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艺伎们外在的化妆了。假如京剧的发声方法也变成美声唱法的话,那京剧就真的可以改叫“北京歌剧”了——这是题外话。
笔者说《续琵琶》这个戏名不准确,因为这出戏跟“琵琶”毫无关系,“续”从何来?这出戏的主人公是蔡文姬。戏中的故事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被杀开始,然后是文姬被匈奴人掳到北方,到曹操派人将文姬接回汉朝止。在这出戏里,曹操完全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所以笔者疑心,郭沫若先生的话剧《蔡文姬》,是否由此剧移植改编的呢?因为据说这出戏的原创,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寅据说是曹操之后裔。那么,他为曹操翻案的愿望自然比任何人都更加迫切、更为强烈——这个话题又被扯远了。
此戏所“续”之琵琶,是老戏《琵琶记》。昆曲《琵琶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北方昆曲剧院还曾演出过。这出老戏的主人公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伯喈。戏中说他赴京应试,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蔡中状元后,被牛丞相招为女婿。而他的家乡连遭荒旱,双亲饿死,赵五娘进京寻夫,在牛小姐的帮助下,夫妻团圆。据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蔡邕抛弃父母妻子,最后被天雷劈死。这就跟《铡美案》有些相似了。不过,戏中的蔡邕与真实的蔡邕相去甚远。真实的蔡邕是个著名的文学家,喜爱词章,熟谙音律,后因受董卓案的牵连被捕,死在狱中,并没有弃父母、抛妻子的事。陆游的诗句:“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就是替蔡邕鸣不平的。蔡中郎就是蔡邕,因为他官拜左中郎将。陆游这句诗的意思很明白,人死之后,好坏只得任凭人们去说,自己无可奈何——这个话题没有扯远,由此证明,《琵琶记》除了蔡邕与蔡文姬有父女关系之外,故事情节与现在演出的《续琵琶》没有半点承续关系。
那么,《续琵琶》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来自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贾母给自家的小戏班子点戏时,要求 “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怎么个“弄新样儿”呢,就是只要提琴和箫管伴奏,笙笛一概不用,为的是突出艺人的歌喉与口齿。这种伴奏方法确实是前所未有,因为笙笛伴奏对于昆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贾母才承认“不大合时”。于是,在箫管伴奏之下,芳官唱了一折《寻梦》,葵官唱了一折《惠明下书》。众人听得鸦雀无声,不用说,悠扬的曲调和清新的音色征服了在场的听众。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这是对芳官、葵官的肯定,也是对贾母提议的赞扬。贾母说道:
“也有,只是像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
这段话表明:贾母比在场的任何人听过的戏都多,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戏,而且会欣赏,懂得如何从听戏中得到最好的享受。她举例说,她年轻的时候,她丈夫养的小戏班里,多了一个弹琴的,于是这琴便在《听琴》、《琴挑》和《胡笳十八拍》中发挥了作用,后来“竟成了真的了”——被认可,被确定下来了。
由贾母的这段话证明了门外汉的理论:戏曲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然而这段话提供了一个线索:她们家的戏班除了排演过《听琴》、《琴挑》之外,还排演过一出《胡笳十八拍》——由此看来,“胡笳”并非是一种吹奏乐器,而是一种弹拨乐器——这又是题外话了。话说回来:《听琴》是《西厢记》中的一折;《琴挑》是《玉簪记》中的一折;《胡笳十八拍》是《续琵琶》中的一折——这便是《续琵琶》戏名的出处。
据冯其庸和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中说,《续琵琶》是曹寅所作,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但抄本没有作者姓名,而且残缺不全。“此剧以蔡文姬故事为主线,穿插虎牢关大战、计杀董卓、李郭起兵等故事,以文姬归汉作结”。据此看来,今天的昆曲《续琵琶》并非曹寅所作《续琵琶》之全部,充其量不过其中之一部分而已。
所以笔者认为,现今排演的这出《续琵琶》,应该将戏名改作《胡笳十八拍》或《文姬归汉》更为准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