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李少红导演一辩
(2010-09-13 21:56:01)
标签:
宽容导演个性杂谈 |
分类: 反看红楼梦 |
新版红楼在北京电视台开播以来,毁誉参半,但批评声音似乎大于肯定的声音。而且,有些意见带有情绪性。
早在新版《红楼梦》拍摄之前,笔者也不无担心,唯恐编导利用重拍之机,渲染小说中固有的同性恋、婚外情以及乱伦的情节,说如果是这样,曹雪芹泉下有知将会大哭。然而看过几集之后,发现当初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新版电视剧在涉及这些情节时,处理的很含蓄,既忠实了小说中的情节,又避免了媚俗。仅凭这一点,新版电视剧应该被肯定:她是一部严肃、高雅的作品。
审美,本来就是主观的。俗话说的好:有人爱孙猴儿,也有人爱猪八戒。但是文艺批评,应尽量客观。简单地将新版《红楼梦》与87版对比,觉得新不如旧,这其中难免带有“先入为主”的成分。有差异是正常的,差异就是变化;变化总比墨守成规、简单模仿好。就像当年梅兰芳的京剧改革,一开始也是有许多反对的声音,有的反对意见还很激烈。后来呢,还有人说梅兰芳的改革是错的么?其实,87版《红楼梦》上演之时,也是批评意见一大堆的。客观地说,新版跟87版,应该是各有所长。笔者认为,87版《红楼梦》虽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改变小说的结局,是其一大败笔。新版电视剧完全按照一百二十回本结局,体现了重拍《红楼梦》的最大意义。换言之,如果不这样拍,重拍就失去了理由。
改编原著,尤其是改编古典原著,不对原著加以剪裁、取舍,是不可能的。改者,变动之谓也。既然是改编,就不可能和原著一模一样。这其中,有的改动是无条件的,必须要改。因为原著是小说,有些内容不适合或者无法用影象表现。有些改动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导演的权力了。改编的手法有多种,从中抽出一节,演绎成一个独立的故事,可以;影片《战火中的青春》,就是从一部小说中节选出来改编的。利用原来的故事,表达一个新的主题,也可以。越剧《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控诉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粗暴干涉。于是,剧中的宝玉哭灵一节,就成了该剧中的最能打动人的“戏核”。所以,贾宝玉、林黛玉就成了该剧中天然的正面人物,王熙凤、贾母,甚至还有薛宝钗,都成了反面人物。至今有人不喜欢薛宝钗,跟这部影片不无关系。但是,这是曹雪芹的本意么?当然不是。本影篇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拍摄,跟《刘巧儿》、《罗汉钱》等影片一样,是为宣传新中国《婚姻法》服务的。这种改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借题发挥。
导演是人,是有她自己个性的。如果不允许导演在作品中体现个性,那么就没有人肯当这个导演了。允许个性的存在,正是艺术得以异彩纷呈的前提。同一支名曲,不同的指挥,会演奏出不同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女演员额头上贴的片子、背景声音之类,我们应该宽容一些,实在不值得批评。乍开始可能看着、听着不舒服,看下去、听下去就适应了。毕竟我们看的是故事,欣赏的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