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十回的故事不出于高鹗
(2010-08-30 21:39:37)
标签:
高鹗的贡献杂谈 |
分类: 反看红楼梦 |
一种几乎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而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理由呢?因为后四十回有许多对不上榫的地方。
第五回:“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甲戌本在“梅花盛开”之后有句脂砚斋的侧批:“元春消息动矣。”可是,有关元春的消息在这回并未提及一字,直到第十三回才有所暗示,到第十六回才正式提到。中间隔着十一回!元春消息动得如此之早,实在令人费解。
第四十七回,贾宝玉等人在赖尚荣家喝酒,有贾珍,有薛蟠,还有柳湘莲。这是小说中薛蟠和柳湘莲的第一次碰面。可是在介绍薛蟠和柳湘莲的关系时却说:薛蟠自上次会过柳湘莲一次后,“已念念不忘”。而“上次”是哪一次?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此前并无交代。
“接不上榫”的还有秦氏之死。从第五回的判词里给人的暗示,秦氏是通奸败露、悬梁自缢而死的。但经畸笏叟的强硬干预,曹雪芹改后的情节,秦氏确确实实是病死的。于是,美人悬梁自缢便没有了下文。可是在第一百十一回鸳鸯上吊时,秦氏忽然出现了:
谁知此时鸳鸯哭了一场,想到:“自己跟着老太太一辈子,身子也没有着落。…… 倒不如死了干净。但是一时怎么样的个死法呢?”一面想,一面走回老太太的套间屋内,刚跨进门,只见灯光惨淡,隐隐有个女人拿着汗巾子好似要上吊的样子。……鸳鸯呆了一呆, 退出在炕沿上坐下,细细一想道:“哦,是了,这是东府里的小蓉大奶奶啊!她早死了的了,怎么到这里来?必是来叫我来了,她怎么又上吊呢?”
这段情节分明告诉读者:秦氏还是上吊死的。这就跟前面的情节又“对不上榫”了。
小说中的错误疏漏当然远不止这些。其他错误疏漏大都有人指出过。比如,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就指出过第三十五回的结尾处:
这里宝玉正看着打络子,忽见邢夫人那边遣了两个丫鬟送了两样果子来与他吃,问他“可走得了?若走得动,叫哥儿明儿过来散散心,太太着实记挂着呢。”宝玉忙道:“若走得了,必请太太的安去。疼的比先好些,请太太放心罢。”一面叫他两个坐下,一面又叫秋纹来,把才拿来的那果子拿一半送与林姑娘去。秋纹答应了,刚欲去时,只听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忙叫:“快请。”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可是下回开头,却根本不提这段事了,好像丢了一段文字。
还有,贾琏人称二爷,或许是按大排行论的:贾珍行大,贾琏行二。可是在第二回冷子兴口中,“那(贾)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那次子呢?书中却一字未提。
再比如六十八回凤姐骂贾蓉:“你死了的娘阴灵也不容你!”却没听说贾蓉不是尤氏亲生的,也没见尤氏是贾珍继室的介绍。
还有宝玉身边小厮的名字,一会儿叫“茗烟”,一会儿叫“焙茗”;跟贾环好的那个丫鬟,一会儿叫彩云,一会儿叫彩霞,说是一个人吧,有时候彩云、彩霞又一块儿出来了,等等。
如此一部长篇钜制,存在一些小小不言的舛误在所难免。但上面列举的五六处大的漏洞,实在是不应当出现的。笔者以为,曹雪芹的书稿,并非是一稿写完,全部拿去付梓的。而是写完一段,拿出去卖一段,增删五次,就有可能有五个不同的版本。最后的定稿没有完成(只写了二十几回),曹雪芹就去世了。
(一个有力的证明是,庚辰本在第二十二回末尾处,有段畸笏叟的批注:“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笏叟。”这段批注,不知被专家们忽略了呢,还是故意避而不理——大概因为不利于他们的观点吧。)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本,是不同版本拼接的。所有的故事,其实还是原书的,并非是高鹗续作的。高鹗的贡献,是将后四十回的残稿编辑修补,使之连缀而已。高鹗修补连缀后四十回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而曹雪芹则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如果后四十回的故事确实是高鹗续作的,那高鹗的本事至少比曹雪芹高好几倍。这样评价曹雪芹和高鹗,恐怕是许多曹雪芹的拥戴者所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