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湘云:林黛玉的镜子

(2010-07-27 07:59:17)
标签:

乐中悲

枉凝眉

分类: 反看红楼梦

    一提起史湘云,人们耳边仿佛能听到她那略带咬舌的娇声:“爱哥哥!”眼前似乎能看到一个穿

着男孩子服装,大块吃着烤鹿肉的女孩儿。她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生动、最有个性的女孩儿之

一。在黛玉面前,更显得她充满阳刚英武之气。如果说黛玉是女贾宝玉的话,湘云就是女的甄宝玉。

    笔者以为,曹雪芹塑造史湘云这个人物的用意,就是给林黛玉树一面镜子,制造一个批判者。

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命运相仿。说起来,湘云比黛玉要更加不幸。

黛玉幼年丧母,而湘云在“襁褓中,父母叹双亡”。黛玉寄居在舅舅家,还能从外祖母那里得到不少疼爱,而湘云跟着叔叔婶婶过活,“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这恐怕也是曹雪芹的用意:因为命运相仿、境遇相似,所以两人才更具可比性。你的命苦,我命比你的还要苦,大家命都不好。可是在多舛的命运面前,两人的精神状态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整天愁眉不展,动不动就哭,那泪珠儿“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可是另一个呢,生来就“英豪阔大宽宏量”,性格开朗乐观,“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作者仿佛在问读者:如果你是她们的亲人、朋友,你喜欢哪一个?

针黹女红,本来是女孩儿的本分。可是袭人给宝玉的针线活儿,从来不找黛玉做。第三十回,袭人求湘云给宝玉做双鞋。湘云拒绝了,说:“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湘云这次不肯做的原因,是因为她给宝玉做的一个扇套子,被黛玉赌气给铰了。

史湘云道:“……她既会剪,就叫她做。”袭人道:“她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她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作者又一次有意把史湘云和林黛玉放在一起,相互比照着说。说黛玉的针线活儿,就是用一年的工夫做了一个香袋儿,“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累着她”!这个时候的老太太,不能说不疼她。可是湘云呢?这会儿真是没有人疼。通过薛宝钗之口,作者让读者了解到湘云在叔叔家的生存状况:

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上次她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

大观园里,有哪一个女孩儿像黛玉活得这样清闲?又有哪一个女孩儿活得像湘云这样累?对比之下,黛玉、湘云两人谁更有理由伤心?事实上呢,活得清闲的,却是整天多愁善感;活得艰辛的,倒是比谁都活泼、都乐观!

史湘云为什么那么乐观?因为她达人知命:“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众人作诗咏白海棠。黛玉的诗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首诗与其说咏的是白海棠,不如说咏的是她林黛玉自己。貌如玉洁冰清,心却充满哀怨。

史湘云是第二天来的,黛玉等人的诗湘云并没有看见。可是她咏海棠诗的第二首,仿佛是为批驳黛玉的诗而做的: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第三十七回

同样是花,黛玉的花栽种在玉盆冰土之中。而湘云的花,可以种在盆里,也可以生长在墙角里。香花芳草,自然有强盛的生命力。第三句与其说批评的是花,不如说是对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批评。黛玉的花“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湘云则说:过于洁白,将无以为偶。可以再进一步加以诠释:你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别人的毛病,谁能与你为偶?第四句简直是针对黛玉“秋闺怨女”的规劝:无端的悲秋哀怨是对自己生命的摧残,要珍惜生命就应该乐观对待生活。后四句可以看作是她自己的生活态度:幽情和苦闷,其实无处可以诉说,只能深埋在自己心底。

两首海棠诗哪一首更好?作者没有作出评判。然而对黛玉和湘云两人的性格,作者在第五回的判词中已然表明了自己的倾向。他给湘云的判词是[乐中悲],给黛玉的判词是[枉凝眉]。史湘云乐中有悲,虽然悲但仍能乐,这是多么的不易!而林黛玉,你却是“枉凝眉”,悲苦、叹嗟、哀愁、怨天、尤人,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作者否定谁赞赏谁,还用再细说么?

作者塑造史湘云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给林黛玉作镜子。有了史湘云这个参照人物,就更加明显地暴露了林黛玉的弱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所以,史湘云后来不可能嫁给贾宝玉,因为这不是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贾宝玉也不是史湘云命运中的“才貌仙郎”。

                                   (节选自本人的《反看红楼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