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拨子·双泉铺·百望山
(2010-01-26 11:36:09)
标签:
地名杂考 |
分类: 北京史地 |
德胜门外的几个叫“拨子”的地名,令人好奇:“拨子是什么意思呀?”曾经有人说,拨子,是“队伍”的意思,跟明朝景泰皇帝出殡有关。这个说法未免太离谱。因为景泰皇帝的陵不在京北,而在京西,从颐和园去香山的路上。景泰皇帝出殡,不可能绕到这个方向来。
早年笔者作过考证,认为“拨子”是“堡子”的音转,“堡子”即烽火台。居庸关向北,京包铁路线上有一小站,名“西拨子”,当是“西堡子”之音转,可为佐证。
堡,正音应念成“补”,有些地区读为三声“普”,有些地方则读为四声“铺”。京北方言,将一些三声字念为一声,比如谷子的“谷”,京北读为“姑”。因而将“堡子”读成“拨子”。不过也有例外,沙河镇东,有地名为松兰堡,当地读做“松兰普”。
从清河向北,如今尚有四拨子村和二拨子村。笔者之泰山即二拨子人。据老人说,过去共有五个“拨子”,依次是五拨子、四拨子、三拨子、二拨子和一拨子。每个拨子即是一座烽火台,每两个烽火台之间相距约五里。唯四拨子与五拨子之间不足五里,笔者认为当受地形影响。五拨子即在清河镇附近。清河镇位于清河河谷的低洼处,为了视线可及,所以缩短了和四拨子的距离。一拨子原址在今史各庄附近,叫“平台子”,也曾有居民聚居,日寇侵华时期,被日军夷灭,今遗址已不存。
拨子虽说跟景泰皇帝出殡无关,却与景泰年间有关。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落强盛,不断制造边境冲突。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怂恿,轻率御驾亲征,结果在怀来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皇帝做了俘虏。这就是土木之变。国中岂能一日无主?于是于谦等人拥立英宗朱祁镇之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帝位,是为景泰皇帝。随后,瓦剌大军挟英宗进逼北京城,于谦指挥北京军民,打退了瓦剌大军的进攻。第二年,也就是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春,于谦上书景泰皇帝,建议加强京城防御,除了组建团营之外,还有一个措施,即于京城四面离城二十至三十里处建筑墩台。墩台,也就是烽火台。景泰皇帝非常同意,即命钦天监踏勘选址,七月,各处烽火台动工。这段史实在《明实录》中有记载,清人吴长元辑的《宸垣识略》中也有这方面的证明:“望京村墩台在东直门外,景泰间筑”;“双線堡……明景泰元年筑”。
这里涉及到德胜门外的又一个地名:双泉铺。给人的印象,似乎这里曾经有两个泉眼,就像香山的双清别墅的得名。其实,“双泉”是“双線”的误读。在明朝景泰年间,这里叫“双線堡”,“線”字为“线”字异体,被后人误读为“泉”了。
笔者认为,双线堡,应该是两条线的出发点。清河以北的五个“拨子”,即五个“堡子”、五个墩台,是由双线堡的向西北延伸的一线;还应该有一条由此向正北或东北延伸的一线。笔者以为,双线堡既然修筑于明朝景泰年间,五个拨子也应该是同时修建的。
墩台、堡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是用来警戒的了望哨。土木之变之后,北京城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不得不时刻警惕瓦剌军队的入侵。修筑墩台、堡子,就是加强对北方的监视。还有颐和园北边的森林公园,名叫“百望山”的,笔者以为应该是“北望山”,因为山下有村,名叫“东北旺”、“西北旺”。“旺”应该是由“望”字化来,其实就是“警戒、瞭望”的意思。“百望山”的得名,也应该是军事瞭望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