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不是贾宝玉原型
(2009-12-17 10:07:50)
标签:
贾宝玉原型 |
分类: 反看红楼梦 |
笔者认为,《红楼梦》中的故事不是曹家的事。因此争论曹雪芹早生几年晚生几年意义不大。因为从小说中描写的多数情节来看,曹家不是贾家,因为两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存在很大的悬殊。
第一: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已然说的很明白,那贾家是三代世袭的功臣后代,荣国公、宁国公戎马出身,“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焦大语),贾氏祖先“勤劳王事,立下功勋,得下两个世职”(第一百六回,贾政语)。而曹家历史没有这般荣耀,曹家地位也没有这等显赫。根据现已考证出的资料,曹家祖上虽然是“从龙入关”,也立过战功、获得过些“前程”,但从没有封过爵位,更没有得到过世职。
第二:荣国府出了一位皇贵妃。曹家呢,顶多就是有两位姑娘嫁给王爷家了。王爷家的福晋,岂能和皇帝后宫中的贵妃娘娘同日而语?
第三:宁国府荣国府因为是功勋世家,所以在关外都是有庄田的。吉林省红学会的静轩曾经做过考证,说按照清朝顺治年间的规定,贾家作为“公”的颁赐标准,“大致可有庄地庄田等5440垧”,“计合32640亩”!①而曹家绝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一点房地产在抄家后已经由隋赫德报告明白了,总共不到二十顷(计合2000亩)地②,不及贾家地亩的零头。
第四:也是最重要一点,荣、宁两府坐落在北京。根据小说中的描写来看,地理位置就在德胜门内什刹海南岸。《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由茗烟陪同,私自出门去了花袭人家。走时,花自芳雇了顶小轿,将宝玉送至宁府街。宁府街,自然就是宁国府前的大街了。巧得很,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内,有条名字十分相近的大街,叫“定府街”。定者,安也;宁者,亦安也。“定”和“宁”是一个意思。宁府街得名于宁国公府,定府街得名于明朝的定国公府。第一代定国公是明朝大将徐达的第四个儿子徐增寿。他的后人世袭定国公,直到崇祯末年。所以,定府街的名字从永乐年间一直叫到现在。定府街东端路北,有座气势恢弘的王府。它就是乾隆年间的和珅府、嘉庆年间的庆亲王府、道光以后的恭王府。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两篇文章考证大观园的位置,一篇登在文汇报上,题目是《京城何处大观园》,一篇是周汝昌先生的《芳园筑向帝城西》。周老先生的考证非常有说服力,从几个北京城里的地名,比如贾琏偷娶尤二姐建外宅于花枝巷,恭王府北边不远处,还真有一个花枝胡同。还有兴隆街、天齐庙、鼓楼大街等,都证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小说中的荣国府位置,和现实中的恭王府的位置,是完全吻合的。
周老先生的考证越扎实,就越证明贾家不是曹家。
恭王府府邸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开放了,笔者有幸一游。在府邸的西路建筑中,笔者发现了一块匾额“辅仁谕德”,觉得似曾相识。归来一翻《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探春、李纨、薛宝钗三人处理日常事务的议事厅上,就挂着这么一块匾额!
说恭王府就是荣国府所在地,学界多数人肯定不同意。但“芳园筑向帝城西”,却是薛宝钗咏大观园的诗句,因而贾府位于京城之西是没有问题的。于是一个问题就产生了:曹家也是在“帝城西”么?
了解清初北京城情况的人知道:当时的北京内城除紫禁城外被划分为八个区域,由八旗分而驻之,拱卫在紫禁城四周。驻在北京城西北的是右翼正黄旗,城西是右翼正红旗(老舍先生写的《正红旗下》可为佐证)。而曹家,属于左翼汉军正白旗,驻在东城。曹寅如果在内城有宅子,也应该在东直门与朝阳门之间。清初内城的府邸大宅,全部由皇帝恩赐给皇亲贵胄。论曹雪芹家的地位,在北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宅子。江南曹家被抄后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的蒜市口。清朝初年的蒜市口一带,居住的大都是下层贫民。曹雪芹在蒜市口过的,恐怕只能是醉金刚倪二式的生活。
总之,曹家跟小说中的贾家,政治地位不合,经济条件不合,地理位置不合,曹雪芹跟贾宝玉生活经历不合。还有一点,贾宝玉的生活原型应该是满洲贵族,他们家的原籍应该在东北、山海关外,而不是南京。
以上这几点理由,估计会遭到这样的反驳:那是小说中虚构的,你这样对比是胶柱鼓瑟。且慢。笔者还有脂评为证。
先说第一。当冷子兴说到贾政的官职的时候说:“次子贾政,……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甲戌本脂砚斋侧批道:“嫡真实事,非妄拟也。”——额外赐官者,因为他家已经有一个承袭为官的了。既然是“嫡真实事”,说明“石头”他们家“嫡真”有世袭的爵位。
再说第二。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太监来打前站的一段描写,庚辰本脂批道:“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曹雪芹可曾经过元妃省亲这样的场面?
元妃在与祖母、母亲相聚一节,写得既细腻又真实: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泪。
庚辰本这里有脂砚眉批:“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
元妃同父亲贾政对话,贾政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庚辰本脂砚侧批:“此语犹在耳。”这些脂批旨在告诉读者,元妃省亲,确有其事。蒙古王府本在此回的回末总批说:“此回铺陈,非身经历开巨眼伸文笔,则必有所滞◎牵强,岂能如此触处成趣?”
这些脂批批得是否精彩、是否得当,暂且不论。有一点可以肯定:脂批要强调的是,贵妃省亲,实有其事,而且作者亲身经历过。再进一步说,作者确实有一个进宫当了贵妃娘娘、尔后又早夭的姐姐。而这些条件,曹雪芹是不具备的。
再举一证: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过生日——
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庚辰双行夹批:另有大礼所用之戏台也,侯门风俗断不可少。】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庚辰双行夹批:是家宴,非东阁盛设也。非世代公子再想不及此。】
其中两处脂批皆有意义。我们只看第二段,那“世代公子”能是曹雪芹么?他当过几天的侯门公子?在第五回里,贾宝玉对警幻仙姑说:“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试问,无论是南京织造的曹寅时代,还是回到北京之后的曹雪芹时代,他们曹家能有“几百女孩子”?我不信。
最能说明曹雪芹不是贾宝玉的,是书中贾宝玉年龄的混乱。如果那些故事都是曹雪芹自己经历过的,他会连自己第一次做“性梦”、和女孩子第一次“试云雨情”的时间都记不清?那可是他长大成人的标志啊。
因此,贾宝玉的原型不是曹雪芹,《红楼梦》讲述的也不是曹家的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