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吐莲花,来自义和团咒语
(2009-11-22 18:17:04)
标签:
口吐莲花 |
分类: 文史杂谈 |
在侯跃文表演的相声段子里,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口吐莲花》。第一次听这段相声,感觉跟第一次看赵本山的《卖拐》有相通之处——都有针砭、有讽刺。而且,这针砭、讽刺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同时又都很含蓄,不那么刺激,可以在不伤害被讽刺者自尊心情况下,让人家自己去琢磨、去回味。听完这段相声,我就想采访一下侯跃文,请他谈谈整理开发这段传统相声的初衷,谈谈相声中那些包袱笑料,尤其是那些滑稽可笑的“咒语”的来源。侯跃文的英年早逝,使我的愿望变成了永远的遗憾。
《口吐莲花》这个段子,民国时期、日伪时期都有人说过,被请的“神”里有那个时代的电影明星、京剧名角、相声大家,并且还曾经夹杂着一两句日语:“九请李丽华,十请陆露明,请来金少山,又请裘盛戎……老头儿咳嗽,小孩儿撒尿,法院过堂,手铐脚镣……快看新闻,今日晚报,哈咿巴嘎,顶好顶好,抬头一看,神仙来到哇……”把时下的名人列入被请的“神仙”名单里,也是相声“现挂”的艺术手法。侯跃文请的“神”里,就有当红的歌星和影星毛阿敏和刘晓庆。
最近读近代史,从义和团的史料中,我发现了《口吐莲花》的影子。原来,那些荒诞咒语的原创者,是庚子年间的拳民。他们为了获得刀枪不入的超自然能力,要举行一些神秘的“上法”仪式,包括念一些咒语,以进入一种“有神附体”的状态,然后,就挥舞着大刀长矛和锄头,勇敢地向着手持洋枪洋炮的洋鬼子杀过去了……
咒语,是为了“请神”的。它是巫术的组成部分。巫,是人和神之间的媒介和纽带,负责把人的诉求反映给神,再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人。——当然,这是骗人的。那么巫术,就是把人和神联系起来的手段。毋庸赘言,义和团的那套东西,没有跳出巫术的圈子。
义和团的咒语五花八门,所请之神也来自三教九流。《口吐莲花》将那些咒语做了些改动。比如:“一请天地动,二请鬼神惊”,大概来自“一指天门动,一指地门开”。但是,如果照原样说下去,“三请毛老道、四请姜太公”就押不上韵了。这样一改,反倒觉得荒诞可笑。相声里咒语的原型,来自义和团的这段咒语:“天灵灵地灵灵,奉请祖师来显灵。一请唐僧猪八戒,二请沙僧孙悟空,三请二郎来显圣,四请马超黄汉升,五请济颠我佛祖,六请江湖柳树精,七请飞镖黄三太,八请前朝冷于冰……”黄三太是戏文里的人物,黄天霸的父亲,跟窦尔敦发生过纠葛;冷于冰是小说《绿野仙踪》里的人物,后来修炼成了仙。《绿野仙踪》是清朝人李百川写的,讲的是明朝的故事。
义和团为什么要请“神”来“附体”才敢去杀洋人?根本原因在于不自信。在潜意识里他们知道,光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能与拿着洋枪洋炮的洋鬼子抗衡的,因而必须有“神”的帮助才行。我不想说中国农民愚昧。义和拳民的愚昧,归根到底是被他们的统治者造成的。但是,不管愚昧的根源何在,这些东西本身是愚昧的表现,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半个世纪以前,就有相声艺人把义和团“上法”的咒语当成包袱笑料,说明那时候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些咒语是荒诞可笑的。
义和团运动过去已近百年,侯跃文为何将《口吐莲花》整理出来,重新搬上相声舞台?我觉得个中原因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曾几何时,变相巫术大行其道,风靡全国。侯跃文推出这段相声,目的是破除迷信、拯救人心吧!
“五四”以后,倡导科学民主;中国共产党人,崇尚辩证唯物主义。可是,世界观转变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一二十年前的现实证明:超自然崇拜者、相信巫术者、有神论者大有人在,甚至还是相当多的。在此我建议那些对无神论半信半疑的人们,多听几遍《口吐莲花》。
我很佩服侯跃文这样的相声艺术家。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把人逗乐为止,而是让人们在笑过之后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我有幸采访过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他就是这样诠释“幽默”的含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