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手风琴


标签:
杂谈 |
分类: 音乐是记忆的黑匣子 |
http://t.douban.com/lpic/s3954289.jpg
梁文道说杨凡的《桃色》“美得寒酸”,确实能概括杨凡电影的本质。但《桃色》至多让人骇笑,这个代表香港拿去冲奥的《泪王子》,却让我这种雷点极高的人,都起了生理反应——就是得了荨麻疹之后那种,尤其是在深夜时分看,简直要设身处地地替编导和里面所有的演员难堪,他们不知道这种东西特别肉麻可怖么?
演员的表演,类似拍摄连续照片,就是拍一张动一下那种,画面的美感,因为完全是浮在面上的,像水面上一层薄薄的映着太阳光因而呈现出彩虹色的油,不用细想就知道是假的,让人连戳它一下的勇气都没有,最可怖的是,杨凡还亲身上阵配旁白,那段说刘太太“布尔乔亚”的话,简直让旁观的人都羞得无地自容。就是从前的校园联欢会上,平时见惯了的同班女同学,突然浓妆艳抹地矜持上阵,认真地表演了一个肉酸节目的那种无地自容——连你自己都觉得被牵连了。
片头还配了一首三拍子的苏联老歌,《孤独的手风琴》,当然,歌是地道的苏联歌,但可怕的是请了林子祥唱,马上就像是假的,杨凡大概以为,但凡是个老男人,就能唱出苏联歌那种质朴沧桑的味道吧。为什么不是陈升,哪怕是李宗盛呢?可能因为是香港资金,也可能因为,杨凡的识别力没到那个份上。林子祥就是杨凡目光所及处,最沧桑的老男人了吧。
最可怕的是,我居然是没有快进地看完的,承认这个,尤其让人难堪,就像承认芙蓉姐姐的矫情也确实会吸引自己一样。但是,任何一种东西一旦做到极致,都会有种让人目不转睛的力量。
孤独的手风琴
米·伊萨科夫斯基 作词
鲍·莫克罗乌索夫 作曲
薛
黎明来临前大地入梦乡,
没有声响也没有灯光,
唯有从街上还可以听到
孤独的手风琴来回游荡。
琴声飘忽向郊外的麦田,
一忽儿又回到大门旁边,
仿佛整夜它把谁在寻找,
但它始终也没能找见。
深夜凉风从田野上吹过,
苹果花儿也纷纷飘落,
讲出来吧,你找寻的是谁?
年轻的手风琴手,你快说。
也许心上人就在你近旁,
但她不知道你在找谁,
为何整夜你孤独地徘徊,
扰的姑娘们不能安睡?
这个版本的《孤独的手风琴》是柳德米拉•古尔琴科唱的,她是前苏联七八十年代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
我还记得,前苏联解体之后,我们当地的广播电视报上报道她的近况,标题是“柳德米拉生活无着摆肉摊”,“肉摊”?!那时候我们上高一,但联想已经很丰富,我和女同桌头凑头地看着同一张报纸,面面相觑。继续呆若木鸡地看下去,才发现真的是肉摊,卖牛羊肉的摊子,在菜市场里。
我们之所以能够忍受现在的状况,大概就是基于对那种变革之后的未来的巨大恐惧——像1990年后的俄国,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在街头寒风中摆卖自己家园子里的几个西红柿之类。鉴于对中国人民族性(我渐渐怀疑和体制没有关系)的了解,对中国的任何一次变革,我们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进行揣测。
这个版本是俄罗斯歌手Dima Bilan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