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2023-05-30 12:17:40)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还是出门玩去了,同学说去嘉定逛逛,妻子说江苏太仓的沙溪也是一选。车上一问,嘉定都是烂熟的,沙溪却没有一个人去过。我说就去沙溪看看吧,出上海境不远,开车经常经过的,但都是匆匆而过,从来没有下去过,去探探究竟,如果感觉不咋的,再回嘉定好了。大家一致同意,于是一车5个人乘兴而去。

    太仓过去一站就是沙溪,下高速不到两公里就是镇区了,左拐是古镇,右拐是新镇区,我们肯定左转了。但是,看不到古镇。停好车,回到刚刚经过的河边,定神一看,这不就是古镇吗?开车一晃而过是不知觉的,非得停车坐爱,拐进去几步,才会豁然开朗。

    在沙溪河南路的第一眼,就是经典的江南古镇印象,而且还不收门票。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沿河边走廊深入,对岸的老民居鳞次栉比,用木框架罩着的空调外机和底楼的野草,在和谐地对话。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半现代化的指路牌和灯箱,让人并不觉得突兀。选择还是左转,继续深入腹地,牌子上写着的,多少会有点故事的。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选择对了!这么幽静、且原汁原味的小巷,如今还真不多见,想想这几天到处人山人海,突然觉得像老鼠跌进米缸里了,心情陶然自得。

    悟出点道理来,因为是古镇,幽静就充分了内涵;倘若是仿古的,就是没人气的鬼城了。

    边走边在想,如果在春天,如果正好下雨,这里最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早卖杏花”的画面感了。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促织馆原来是这样的!因为不是“虫迷”,路过便是。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纵然是铁门和水泥地,经过岁月的沉淀,斑斑驳驳的,一样可以为古镇添彩。

    不知道那棵树是什么树?春天时候,就有“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意趣了。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那就是“庵桥”,肯定有什么故事或者传说,小城故事多,过客不一定要知道的。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在桥上看风景,江南的韵味十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应该是在这样背景中的咏叹,如果光是滔滔江水,不涉人间烟火,还有什么可以回忆的呢?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居民在屋檐上晒“毛豆荚”,把毛豆荚用盐水煮熟了,然后晒干,就是很好的农家零嘴,有嚼劲,且营养,从前是过年过节才能吃的。

    这样的作业方式,小时候乡居时也常有的,晒晒南瓜子什么的,但晚上要记得收起,有一次忘记了,第二天就都成空壳了,那是老鼠留下的“感谢信”。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江南的“河埠头”,从前居家淘米、洗菜、洗衣服的地方。谁家还种着一棵丝瓜?说明这里的商业化程度还不高,是幽静的原委。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街巷之间的过道,很有点沧桑感的。屋脊上的“墙头草”,被人说“两面倒”的是它,说“疾风知劲草”的也是它。它告诉我:做自己的草,让别人说去吧。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天气真好!秋高气爽时候,天看着也高。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卖油郎”,曾经看过“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远胜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黄包车,故事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只是一个小镇,过去会有黄包车吗?哦,也许是私家车。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磨铁锅的,现在的铁锅不用磨的,但我们小时候还需要,都是大人磨的,我们看,长大后也磨过。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买“饴糖”的,童年印象。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碰巧看见一个阳光下的孩子,碰巧她也回头看了,一个阳光主题让人心动。

    凌乱的老电线和空调外机,是时代的背景,告诉我们:古镇其实在时代中。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一看就是“50后”的,有点前苏联的味道,学“老大哥”的作品。下面“文治书局”的木匾,估计是旧址,被改成“新华书店”了,过去这地方的人文应该不错,小镇有书店的不多。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排门板”,小时候很熟悉的,现在早不见了。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50后”与老建筑比邻,还是显得年轻。这排木建筑就是饭店和客栈,“风景旧曾谙”。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留下吃饭了。这家饭店底楼的灯是“竹篮灯”,二楼是“油纸伞灯”。菜烧得不错,尤其是“肉松骨头”和“鱼头萝卜汤”,味道好极了!价格也算公道,可惜小镇平时人少,过节时有点忙不过来。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岁月的印痕。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包房的窗外,“闭门推出窗前月”,就是这样的窗?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没有人拉客的游船,生意不是很好,但耳朵清净不少。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古镇的牌坊,有好几个。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一个值得回眸的地方。
[转载]“走读”式旅游:沙溪古镇印象
    午饭后回上海,这几天上海的道路反而空。本想再去附近的浏河口逛逛的,决定留着明天再去。本计划出门玩两三天的,既然外面都是人,不能“住读”,那就找清净地方“走读”,浏河口应该不会太多人的。

    “走读”第一天,心满意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